华北敌我之间一场殊死的战役--粮食争夺战,在敌占区、游击区、根据地全面展开。
1942年秋,在太行区召开的贸易工作会议上,彭德怀向到会者指出了与敌人争夺粮食的严重性:“今天,谁有了粮食,就会胜利。”
彭德怀分析,尽管有严重的自然灾害,但“敌寇的残暴统治,对中国人民的压榨、掠夺,驱使群众背井离乡,致人力缺乏,生产情绪降低,乃是造成饥馑的最重要原因。”
他号召军民奋起,不仅要保护根据地的粮食不叫敌人抢去,还要打击敌人在占领区的掠粮行动,保护敌占区的人民。
八路军总部、北方局和各根据地的党政军民领导机关都在紧张地研究着粮食问题。保卫粮食成为保卫根据地、坚持敌后抗战的头等大事。
到岁末年初之际,总部所在的太行地区,灾情虽然十分严重,救灾保粮的斗争已取得积极的成果。彭德怀给朱德和党中央写了一份关于太行区农业和财政状况的报告,这是敌后军民给中央送上的一份最厚重的新年献礼。彭德怀在报告中写道:“1943年65000军政民脱产者以及约5000退伍、残废军人之粮食已得到解决。”
1942年太行山西部产粮区收成较好,敌人在占领区以低价强购粮食,总部根据情报仔细研究这一局势,最后彭德怀下决心,暂用军费以高于敌人的价格,从西部大量购进粮食,组织灾民运到平汉路东缺粮区售出。这原是历史上华北物资流通的一个自然渠道,为群众所熟悉,西进东出可得高一倍的价钱。八路军收回成本尚可净赚一半。以其2/3救灾,1/3归公,军民两利。抬高西面粮价收进,帮助了产粮区农民;向东部出售,也帮助了灾区的人民,尽管都是敌占区,得利的是中国人,受打击的是日寇。原计划收进18万石,实际收进了21万石,向东卖出12万石,为太行山根据地增进了9万石--2300万斤粮食。
敌人发现八路军的收粮活动,慌忙提高西部地区粮价以图破坏。但敌人晚了一步,八路军在群众的积极配合下,已超额完成了收购计划。
这一年武装工作队发动群众抗征抗抢、保卫粮食,取得传奇式的胜利,彭德怀对此曾作了生动的叙述:
“1942年,敌拟在华北征粮2000万石,而我们则要征收抗日公粮。很多村庄,在敌开始征粮前便先发制人,向敌呈报灾荒,请求豁免,收到若干效果。以后,武装部队出动活动,使人民有所借口,向敌报告征粮损失,拖延时日。最后,当敌催索日紧,乃少送一点作为应付,而又收买经手人,防止挑剔。同时,征集抗日公粮,买通伪军,偷送到根据地;或伪称给敌运粮,车载担挑,由我预置部队,半途‘劫’运。事后,各村向敌报告哭诉,而又夸大八路军兵力,防敌出来追击。如此曲折斗争,结果,1942年敌在华北的抢粮计划基本上破产,而我公粮征集,则大体完成。”敌人1942年征粮计划实际完成不到1/10。而我方公粮计划只及敌征粮计划的5%。敌占区人民通过斗争减轻了负担,从交粮利敌变为交粮抗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