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真苦啊!”(2)

1940年9月,八路军发展到40万人,地方游击队也相应扩大,而八路军的月军饷只有61万元。在国民党当局限共反共的政策下,国民政府军政部不但不增加军饷。反而时时扬言要停发八路军的军饷,为使部队的供给完全建立在根据地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除千方百计促进根据地的农副业生产、小工业、手工业生产,建设根据地的军事工业,彭德怀感到,有必要在根据地人民的实际负担能力和保卫根据地的必要兵力费用之间,找到一个适当的比例。

根据延安中共中央的指示,彭德怀和总部后勤部长杨立三等人一起算了一笔账,找到了答案。这笔账是:按当时的生活水准,八路军每个士兵,每年约需470元(包括武器消耗),以当时民众的负担能力计,每人每年负担10元左右,约需要50人负担一个兵员。当时,抗日根据地人口为3000余万。

根据这个计算,彭德怀在北方局高干会议上阐述根据地的财政经济政策时提出,八路军的主力和地方部队,应当不超过根据地全人口的2%,党政人员不超过1%,即根据地全部脱离生产人员总数不超过全人口的3%之数。这样根据地可以保持必要的兵力,又不使民众承受更多的负担。1941年末,中共中央在向全党发出的精兵简政的号召中采用彭德怀这一方案,要求各根据地做到总兵员不超过人口的2%,党政民工作人员不超过1%,总脱产人员不超过3%,这凝聚着对人民生活深刻体贴之情的百分比,对密切军民关系,共度敌后艰难岁月,起了重大的作用。

在负担政策上,彭德怀主持采取的另一个重大步骤,是改革田赋制。为实现合理负担,各根据地进行了田赋税收的整理。从整理田赋中,发现田赋按亩摊派,表面上似属公平,实则由地主富豪操纵,很大一部分负担,被转嫁到地少或占有薄田的贫苦农户身上。

1938年秋,敌后抗日根据地丰收在望,彭德怀决心使贫苦农民真正享受丰收果实。在秋收征赋前,他向中央书记处毛泽东、朱德建议废除田赋制,改行按地租所得的累进税制。经中央同意,在根据地内全面推行。阎锡山提出的合理负担的口号,却在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内得到具体实现。

经济战

华北敌后抗战是一场以军事为中心,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全面战争,敌人称之为“总力战”。敌人对抗日根据地的封锁与敌后军民的反封锁,敌人对全华北的经济掠夺与敌后军民的反掠夺,构成了一场场生死攸关的经济战。

斗争是从货币战、贸易战开始的。彭德怀在挂帅经济工作之初,并没有想到他要学会做生意。

一接触根据地的经济问题,彭德怀发现自己面对着一个十分混乱的市场。在这个市场上,除国民党的中国、中央、交通、农民四大银行发行的法币外,还有山西、河北两省银行发行的省钞、县银行的县钞,还有一些地方银号、商号以至当铺发行的票子。各类杂钞纸质低劣,有的发行人已经远走他乡,信用不保,群众不敢使用。华北的汉奸银行“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的伪币“联银券”乘机打入市场。日寇一面用伪币吸收法币,套取外汇;一面用伪币吸收根据地的山货土产、粮食棉花。国民党中央军也经过太行山区大量走私日伪货物。这些都严重影响根据地经济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