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坍了,搭起来再干!”(4)

彭德怀向中央提出三个来前方工作的人选:文韬武略的八路军参谋长叶剑英;红军和八路军的英才、刚从苏联养伤回国、也恰恰是36岁的林彪;党性坚强、熟悉敌后情况的抗日军政大学校长滕代远,等候中央的答复。

总部被袭后,刘少奇从中原返延安路过华北,根据沿途了解的情况,对华北的群众工作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刘少奇认为华北的群众发动不够,减租减息不彻底,在敌占区表面应付敌人,实际为抗日工作的村政权不应叫两面政权,而是非法斗争和合法斗争的结合。尽管他们之间对工作估计和对两面政权的提法存在一些不同的看法,争论很激烈;原则上,彭德怀接受了刘少奇的批评,决心以总部所在的麻田为点,深入开展减租减息,使广大贫苦农民经济状况得到实际的改善,把根据地建立在更坚实的群众基础上。

彭德怀从各方面考虑怎样扭转局面,怎样战胜敌人,唯独没有考虑总部后撤的问题。

中央郑重地提出总部迁晋西北,又十分郑重地征求他的意见。他必须排除一切感情因素,完全冷静地估计形势、权衡利害,对这个重大问题做出明确的答复。

“谁能熬过最后5分钟,谁就能取得胜利”,这是延安《解放日报》评论中的一句话,他深信最黑暗的一刻即将过去。尽管敌人猖狂益甚,敌后的斗争正在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各方面深入,转机就要到来。

“我们不能在最后5分钟下火线”,彭德怀熬红了眼,对总部参谋说。尽管这是多么漫长的、艰难的5分钟。

15日晚,彭德怀经过一昼夜的深思,提笔向毛泽东表明他的看法。但他没有马上将意见发出,他唯恐自己率尔定见,对中央的意图有领会欠周之处。他把写好的答复放置案头,直到此起彼和的鸡啼打破长夜的寂静,方才解衣就寝。

在延安枣园,朱德、毛泽东等人一直等着彭德怀的回电以定大局。毛泽东十分着急,和朱德、王稼祥研究一阵,15日再电催问。同时答复关于代替左权的人选问题:“林病仍重,不能工作,叶不能离开军委。”总部参谋长“以滕为宜”。

16日晨,毛泽东收到彭德怀详细陈述关于总部问题的复电:

毛主席:

14日尚昆电述中央意见,集总移晋西北(中央之原电尚未收到)。我提出以下意见供参考:

1.如果集总减裁,大多数工作人员(北局野政在内)只能就地分配工作,华北各军区、师直受中央军委指挥,此间提议成立党的分局,领导太行、太岳、中条、冀南、冀鲁豫边五个区党委,我即率少数工作人员化装回延。

2.如对外及实际还须保留集总,移晋西北只是为了避免损失,我认为仍在晋东南为宜,其理由:

(1)华北山区最大之太行山、太岳山、中条山之根据地,从其地位(较之五台山偏僻,对敌威胁较小)、地形、物资等条件来看,将形成坚持华北主要重心。太行各种建设工作,除中条、岳南尚在开辟时期外,虽次于晋察冀边,但较其他区先进,北局集总可利用此地经验,帮助其他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