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怀对群众的斗争智慧和胆量赞叹不已,收集了许多事例来研究总结,指导推广。以上都是他常常谈到的一些例子。他衷心称道说:“人民群众由于客观环境的要求,凭其固有的机智,有许多天才创造,办法之多,运用之妙,远非局外人所能想象。”
“武装工作队在一个地区活动得久了,在老百姓中间生了根,就创造了隐蔽的根据地,把敌人占领的土地,再从敌人的口中挖出来。”
1942年这一新的斗争形势,129师刘伯承师长称为“变敌进我退,为敌进我进”。八路军总部迅即将这一口号推向全华北。“敌进我进!”“向敌后的敌后进军!”成为突破敌后最艰难岁月的号角。
“1942年秋,隐蔽根据地在华北敌后之敌后,如雨后春笋相继出现,到1942年冬臻于相当普遍”。敌人的清乡蚕食政策终于被打破。
1942年末,敌人在华北连续5次、长达一年又三季的“治安强化”亦告结束。
1941年至1942年,日军自诩为“肃正建设的全盛时期”和“中共最穷困的时期”。但1942年,它的情报中,越来越多地出现“民怨沸腾”、“民心叛离”的惊呼。不得不承认“自1942年秋季以来,大东亚战争的局势,转化为对日方不利,而华北治安战也随之一蹶不振”。“此时,共军则逐渐扩大了势力,地下活动继续深入,同时表面活动又像两年前那样活跃起来”。
1942年末到1943年初,冈村宁次的心情已大异于走马上任之时。尽管他在讲话中,仍一再声称要“剿灭华北建设致命之敌中国共产党军”,但内心已感前途渺茫。其上司--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烟在1943年2月的一则日记中写道:“……共产党的活动又活跃起来,华北军正在为此忧虑。”而他的下属就更加忧惧了。新任日军63师团长的野副昌德中将到达北京,听取了各方情况后,在其笔记中写道:“最初的印象是民心叛离,日军虽占有点与线,但处处薄弱,宛如赤色海洋中漂浮的一串念珠,情况十分严重……”
1943年春,邓小平在回顾这一段历史时说:“敌我双方都有强的指导能力,都有政治上的敏锐性。我们善于总结经验,研究敌人,提出对策。敌人也善于研究我们,接受经验,不断改进其方策。所以敌我斗争不仅是军事力量的竞赛,而是全副本领的斗争;不仅斗力,更主要是斗智……总起来看,在敌人强化治安的阶段中,前三次都未引起我们的警觉。麻痹的结果,敌人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后两次,特别是第五次,我们进行了强烈的斗争,敌人虽仍有其相当成就,但未取得更大的效果,而我们则获得了很大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