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日下午,彭德怀从黎城驰回武乡县蟠龙镇之石门村。他裹着绑腿,身披一件土黄色短皮外套,胯下一匹大黑骡,后随四五骑,从129师驻处南面山头上飞奔下来。一面下坡,一面咆哮:“……杀人放火,还了得!坚决消灭这一路敌人!”
从黎城到武乡,一路上的村落被敌人残害后的血淋淋空荡荡的景象,咬噬着彭德怀的心,他的血在燃烧。参加正太路袭击战和攻打榆社城的129师陈赓旅和决死1纵队正有一部分部队在关家垴附近集结休整。彭德怀于当晚发出了歼敌命令:以129师之386旅、10旅各一部归刘伯承、邓小平指挥,以129师386旅之一部和决死1纵队的25团、38团各一部为左翼归陈赓指挥,自己直接指挥山炮连,于30日晨4时对冈崎大队发起攻击。
冈崎大队乘夜摸上了关家垴高地,这块高地三面断崖,只有一条很窄的坡路通向顶处。敌人凭据垴顶的窑洞顽抗,八路军指战员喊着“为牺牲的战友和老百姓复仇”的口号,冒着飞机的投弹扫射和由垴顶倾泻的火力向上冲。彭德怀把总部特务团的警卫连也投入了战斗。一场惨烈的攻坚战持续了两昼夜,依靠着顽强与勇敢牺牲,八路军终于将武器优良、骄横凶残的冈崎大队歼灭过半。11月1日,敌大批出援,彭德怀下令撤离,残敌数十人狼狈逃走,敌人的“扫荡”亦被打退。
在关家垴战斗中,彭德怀到距敌人控制的垴顶300米处作近距离观察,当他足抵壕沿,手捧望远镜,仔细观察敌阵时,记者徐肖冰拍摄下了这一历史的瞬间。彭德怀雄健的身影,专注的神情,战士的装束,背衬着简陋的工事,给人们留下了八路军在敌后艰苦卓绝、英勇作战的时代写照。这一照片被广泛地刊登、转印,为人们所珍爱,成为人们熟悉的彭德怀形象。
关家垴战斗中,八路军以劣势装备对敌实行攻坚战、阵地战,与敌鏖战两昼夜,敌人虽大部被歼,八路军亦遭受很大的伤亡,陈赓旅之772团1营3个连伤亡过半。
关家垴战斗是百团大战中引起争议的一次战斗。彭德怀在其自述中谈到为什么要发动这次战斗时说:
“在敌军‘扫荡’时,日军一般是一个加强营附以伪军为一路,我总想寻机歼敌一路,使敌下次‘扫荡’不敢以营(按敌大队相当于营)为一路,以使其‘扫荡’的时间间隔扩大,有利于我军民机动,我这一想法是不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因部队太疲劳,战斗力减弱了,使129师伤亡多了一些。”
刘伯承、邓小平在1942年3月15日给宋任穷的一封信中谈到这次战斗时说:
“有同志说,百团大战第三期的指挥错误,这种看法不合事实。因为第三阶段是反‘扫荡’,只有最后应否打关家垴一仗问题。我们的结论是应该的,不打这一仗,在政治上损失太大,实际上这一仗停止了敌一个大队可以在根据地横冲直闯的局面。”
然而,对冈崎大队,可否用八路军擅长的伏击战术歼灭之,从而减少部队的伤亡呢?陈赓在关家垴战斗开始时,曾向彭德怀提出这样的意见。陈赓对彭德怀说:“彭老总,现在拼了,以后怎么办?可以把冈崎放下山去,另选有利地形,打他的伏击嘛!”彭德怀没有接受。战斗过程中,刘伯承又建议彭德怀暂时撤围,另觅战机。彭德怀在电话里对他一向十分尊重的战友咆哮:“拿不下关家垴,就撤掉你一二九师的番号!”这使一向宽容大度的刘伯承也不免气恼。
彭德怀坚持要打关家垴战斗,八路军是坚持敌后抗战的主力军、正规军,不但要会打游击战--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必要时,也要猛攻坚守,要打正规仗,顽强拼杀,啃硬骨头。敢于啃硬骨头,这曾使彭德怀战无不克,所向披靡,也使他吃过苦头。有人说,关家垴一仗,彭老总来了犟劲。
关家垴战后,彭德怀、左权、刘伯承、陈赓等都到垴上仔细巡视过战场,查看敌人的临时工事、暗堡掩体、火力配置,总结经验教训。几十年后,当时任决死一纵队政委的薄一波说:“彭老总向我调决死队两个团参加战斗,我是很积极的,战斗中损失固然大,但这两个团也打出来了,成为决死队战斗力最强的两个主力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