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后方
1940年的秋季,八路军在华北出击,正值敌机170架狂炸涪都重庆。市区大火,其精华悉付一炬。迁都之说,妥协之议,甚嚣尘上。日本中国派遣军司令部对国民政府实施诱降的“桐工作计划”也正加紧进行。在香港街市深处的一间密室里,日蒋双方代表经过长期、反复的磋商,讨价还价,策划着进行更高一级的接触。日方记载:“到8月初,重庆方面要求近卫首相发表声明,宣布以蒋介石为会谈对手,并取消同汪精卫达成的内部协议。”“至8月中旬,重庆方面提出,一俟准备工作的完成,将派张群(时任四川省主席)往汉口,迎接坂垣(即坂垣征四郎)总参谋长”。
大后方在一片悲观空气的弥漫中,突然听到八路军在华北前线胜利出击的消息,顿时反响热烈,气氛为之一变。重庆《大公报》、《新蜀报》、《新民报》、《力报》、《国民公论》等,竞相刊载百团大战的战绩,发表社论。《新蜀报》9月20日社论中说:“我们每天看到如雪片飞来的条条捷报,真是兴奋感动得流泪。”大后方极有影响的《大公报》社论说:“三年多的抗战军事,‘应战’二字可以尽之,敌军来攻,我们应战;敌军不攻,我们转战;敌军此处攻,我们他处不战,形式上几乎完全是被动的。这次北线之战,敌军未战,我们先攻,敌军将南侵,我们先北战,这在战略上讲,也是一种进步。”9月12日《力报》的社评说:“敌机之继续不断地向我涪都猛烈地施行轰炸,主要的目标乃使我大后方造成恐怖的空气,动摇人心,沮丧士气,借以配合政治上的进攻,打击我抗战意志。华北的胜利粉碎了敌寇这种阴谋。”
远在边陲的《新疆日报》社论写道:“在全国各战场相当沉寂的今天,华北出击胜利是有着重要意义的。”它“提高了抗日根据地与游击战的地位”,“粉碎了诬蔑游击队‘游而不击’的种种滥调”。
百团大战在大后方的影响,还可从周恩来和中共重庆办事处给中共中央的报告中看到。1940年9月1日,周恩来给中央关于《阻塞国民党当局的反共借口,争取中间势力》的建议中说:“华北百团大战影响极大,蒋亦说最好。宜扩大此反‘扫荡’行动到山东及新四军。”“现在应以击敌和友为主”。5日,周恩来再电中共中央书记处说:“华北百团大战是第一件兴奋人心的大事,我们在此到处鼓吹,连日报纸登大字新闻,大公、新蜀、新民、国民公报发表我的讲话,今日大公报、新蜀社论称赞华北八路军战绩,蒋有电嘉奖,何亦允发子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