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第二枪(2)

27日,彭德怀在陈报告总部、北方局和延安中共中央:“决死三纵队八团、九团、十一团已叛变,我董(天知)刘(锡五)等部在高平西四十里之杜寨,被独八旅(孙楚)包围,已突围来此。”彭德怀的报告说:“此次晋东南之严重事变,反动派未受任何打击。已得阵地全失,党政军组织已溃散,到处被暗杀,这是我们紧急关头没有及时处理,这是严重教训。”并告:“薄一波处由一二九师派去的白团长,已被阎锡山收买,要薄及时处理,彻底洗刷各团坏分子。”

彭德怀的深入虎穴,使中共中央和八路军总部及时掌握了事变的情况,并使薄一波的1纵队有了充分准备。彭德怀又请中央和总部令当时在屯留附近的决死2纵队第10团迅速靠拢八路军,“万勿迟延”。2纵队10团因此得以保全。

28日,决死3纵队200余人突围到达陈。彭德怀命344旅部大张标语,热烈欢迎慰问,做好饭菜等候。戎子和本自惭为“败军之将”,又听说彭老总对干部如何严厉,准备见了彭德怀,领受一顿训斥,不料见到这个场面,使突围官兵又悲又喜。彭德怀的讲话很简短:世界上没有不打败仗的军队。重要的是,要“败不馁”。在苏区,他率领的红五军,就曾只剩了280余人。

天气很冷,人多屋少。彭德怀把3纵队的干部叫来,和他住在一个炕上。仔细询问情况,特别注意中央军在这次事变中的举动。决死3纵队的沉痛教训,成为彭德怀决心发动一场反摩擦战役的起点。像每一次采取重大行动前一样,在身旁人的鼾声中,彭德怀在炕头盘腿坐到天明。他双目微闭,似睡非睡,实则精神高度集中,心血疾涌,正慎重地筹划着怎样胜利地打出他说的“第二枪”。

毛泽东指示了反摩擦斗争的高明策略“有理、有利、有节”,他十分佩服、赞同。他反复琢磨这6个凝聚着毛泽东多少政治经验和智慧的字,对如何迎击袭来的一阵阵反共浪潮,思想豁然开朗。八路军自卫反击充分有理,这一点中间派也不能不承认。现在需要的是造成有利的反击条件。八路军在敌后,随时遭日军扫荡,自卫反击必须选中要害,一举成功,速战速决。但是,太行、太岳的兵力,不足以造成优势。他需要解决这个矛盾。

第二天下午,彭德怀告诉老战友黄克诚,他决心要聂荣臻密秘率领晋察冀主力南过正太路,和129师会合,以优势兵力迎击必将扩大的反共狂潮。

“这样一件大事,不要请示一下毛主席吗?”黄克诚在听了彭德怀这个决心后问道。“不用!”彭德怀答复老战友:“此事需要前方临机决断,中央在后方是难于下这样决心的。形势紧迫,事不宜迟,就这么干!”

艰难战斗于敌后的八路军,在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的反共高潮中迎来了194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