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锡山“下雨”(1)

阎锡山“下雨”

文化悠久的山西高原,佛寺道观、孔殿宗祠、教堂神庙,散落于群峰众谷之间,体现了中华民族在信仰上的兼容并包。日军一来,残酷的现实使民众的信念归于一--只有武装抵抗,才能保住家国,那些筑有围墙的寺院,森严宽大的殿堂,便成了抗日军民集会的极好场所。

1939年10月,彭德怀放下他正着手进行的八路军的整训和军工厂的建设,从总部西行。25日,来到沁源县吴家窑村青龙庙。

孤零零的山头,十分寂静。山门内,气氛却很热烈。殿前石板铺砌的院子里,山西省第三行政专区牺盟会和决死1纵队的几十名干部在急切地等待着他。

从7月到8月,八路军和决死1、3纵队在朱、彭的统一指挥下,经过大小70余次战斗,打退了5万日军对晋东南的第二次九路围攻。根据地民心振奋,部队士气旺盛。但抗战营垒内,却因阎锡山的反共而呈黑云压顶、山雨欲来之势。

阎锡山的反共是从牺盟会、决死队下手的。这使牺盟会、决死队内的共产党员和进步分子既担心,又气愤。这次彭德怀来沁源,名义上是以八路军副总司令的身份路过接见,实际是代表中共中央北方局,来研究如何抵制阎锡山的反共逆流。因此,大家虽然刚在训练班听过他的游击课,彭德怀一进山门,大家却像见到久别的亲人一样,分外激动。

“阎老西下雨,彭老总送雨伞来了!”有人贴着身旁同志的耳朵悄悄地说。

且说阎锡山,当太原失陷、临汾危急、晋绥军(旧军)土崩瓦解之际,曾允许决死队在八路军的帮助下,放手发动民众抗日。那时,他对八路军和决死队能在敌后打出多大局面,估计很不够;在日军进攻下,地方上的专员、县长纷纷逃亡,阎锡山遂采纳薄一波的意见,派出牺盟会员到敌后担任县长,保持政权。因为如果不这样,他会丧失得更多。在这个形势下,阎锡山又委任决死队4个纵队的政治委员,分别兼任了山西7个行政专区中4个专区的行政专员。

到1939年,决死队由建队时的1个团,发展到了40余个团;牺盟会员担任了山西109个县中的60余县的县长,一般称为抗日县长。决死队实行中共提出的救国纲领,取得了这样大的成绩,使阎锡山日益不安。晋绥军将领对决死队则嫉恨万分,放出“抗战胜利了,山西也是共产党的”之说。阎锡山态度逆转,由支持新军到防备新军。

1938年12月,蒋介石在武功会议上,给阎锡山的晋绥军添薪加柴,同意把阎锡山的晋绥军2个集团军,增编为4个。有了番号,可以增饷招兵,也需要有地盘;旧军怯于打日本人,就和新军摩擦,想从新军手中“收复失地”,这与河北鹿钟麟的所为异曲同工。由此,产生了新旧军之间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