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色(2)

在洛阳会议上,蒋介石发表训词,表示坚决抗战,会后单独会见朱、彭、林、贺、刘,表示接受朱、彭提出的改造军队、开放民众的意见。但有着十年剿共历史的蒋介石,对八路军提出的增加经费和武器供应的要求,采取了敷衍的态度。蒋介石看到,在华北战场上大显身手的八路军将领,依旧是士兵装束,生活简朴。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曾在讨袁(世凯)战争中名震川鄂的刘伯承竟还脚穿着一双草鞋,送给他的则是前线缴获的战利品;而他自己的将军们,戎装凛凛,生活阔绰,却不乏怯敌之人。蒋介石有些不寒而栗,会毕进餐,特邀朱、彭共桌。蒋介石这一举动,收到了刺激其将心的效果,使在座的各友军将领为之侧目。

1938年1月,为国共合作共同抗日,彭德怀赴武昌商谈八路军支援徐州会战问题,在汉口车站与周恩来(左一)、郭沫若(左三)、叶剑英(左四)合影。席间,蒋介石约彭德怀同车赴武昌继续会谈。这时,徐州南北,战事正十分吃紧,蒋介石深感八路军在华北敌后牵制日军的重要。在武昌行营,蒋介石单独会见彭德怀,告彭说:“我已决心与日军决战于徐州,徐州得失,关系中原全局,当待八路军努力配合。可否在青纱帐起时,派队袭击津浦线,进行声援?”彭德怀慨然应允:“为了配合徐州会战,不等青纱帐起,即当派队前往。”蒋介石甚为满意。

蒋介石注视着彭德怀,一个久沉在他胸中的希望冉冉升起来。

蒋介石这次单独约彭德怀赴汉会谈,主要是为了解决八路军对徐州会战的配合问题。同时,也不无其他用心。

从1930年以后,在送到他手里的有关红军活动的情报中,“朱(德)、毛(泽东)、彭(德怀)、黄(公略)”是使他最伤脑筋的4个字。第二次江西“剿共”不利,曾冒出来个黄汉湘其人,向蒋献计,自告奋勇,带着蒋的委任状,去苏区策反黄公略(黄汉湘之侄)。结果蒋介石得到的不是人杰黄公略,而是彭、黄送回的黄汉湘之头。1932年,又有一个舒适存其人,不识相地向蒋献策以重金收买彭德怀。蒋介石前事不忘,只冷冷地回答了几个字:“好好好,以后再说。”使舒讨了个没趣。

以后,蒋介石就不断悬赏捉拿彭德怀,直到国共第二次合作。而今天,彭德怀不卑不亢,坐在他的面前,紫黑、皴裂的脸膛刻染着北国疆场的风霜,两道浓眉凝聚着一股凛然不可犯的英武之气,阔厚的嘴唇透露出农民的朴实本色,微微向下的嘴角又显示了个性的倔强、刚正。灰色的布军装,经过几个月的栉风沐雨,虽已褪色,但穿扣整齐;腰带、肩带,扎束硬挺,正如许多人评论的,是标准军人的仪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