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的发言,在本来一致的中央政治局成员中塞进了疑惑。一边是共产国际的指示,这在彭德怀当时的心目中,是应当遵从的;一边是毛泽东,这是从遵义会议以来,使他越来越敬佩的、党在事实上的领袖。一向对问题态度明朗、直爽敢言的彭德怀,第一次在一个重大的是非前保持了沉默--他对这个问题还没有成熟的看法。
但当王明对毛泽东以山地游击战为唯一方针的意见提出批评时,彭德怀表示赞同。他认为,八路军“在战略上应该是运动游击战,在应用上要利用山地打游击战”。
彭德怀是八路军的副总司令,在前方协助朱德总司令分管军事工作,八路军的作战部署,多由彭德怀行之。毛泽东必须使彭德怀完全了解、并执行他的战略方针。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以后,毛泽东再次找彭德怀详细讨论研究了八路军四个月来的作战情况和华北战场的形势。在他们的多次交谈中,一定发生过激烈的争论。因为多年之后,毛泽东还记得彭德怀当时顶撞他的一句话:“你在延安,不接触前方群众,不了解情况。”作为同志战友间的平等讨论,不论彭德怀的话正确与否,当时,也只是使毛泽东有些不快罢了。后来,随着毛泽东的逐渐被神化,旧事重提,才成为彭德怀反对毛泽东的历史“账”。然而,那一场争论有了非常积极的结果,毛泽东说服了彭德怀,八路军的战略方针“基本的是游击战”;毛泽东也采纳了彭德怀的建议,在“基本的是游击战”后面,加上了一句:“不放松在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从而形成了抗日战场上八路军的完整的战略方针,在1938年5月发表的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中,被确定下来。毛泽东在这篇著名的纲领性的著作中写道:“有些人轻视抗日战争中的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他们对于‘在全体上运动战是主要的,游击战是辅助的;在部分上,游击战是主要的,运动战是辅助的’这个提法表示怀疑。他们不赞成八路军这样的战略方针:‘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在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认为这是机械的观点……”
从红军时代的运动战向抗日游击战争的转变是一个重大的战略转变。从认识上到实践上完成这一转变,赖于毛泽东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八路军在华北战场上英勇战斗实践的结合。在这一过程中,关于八路军的作战方针、战略部署等重大问题的讨论和决策,体现了毛泽东的远见卓识,凝聚着中共中央政治局、军委、八路军前方将领的经验智慧,也反映了当时党的领导集团中民主讨论、服从真理、集思广益的良好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