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怀提出的这一运动战术,与我国古代军事家孙膑教齐国田忌的赛马策略异曲同工。在以后抗日根据地的反扫荡作战中,在西北解放战争的清化砭、羊马河、蟠龙三战三捷中,我们都可看到他这一战术思想的巧妙运用和出色战绩。
关于正面战场的防御,彭德怀认为:“我国原无巩固要塞,多半是野战筑城。我们一般的防御在保持战略战役上的重点,及经济政治中心和交通枢纽。在防御的配备上,应该是纵深的、据点式的、不整齐的、极隐蔽的和独立自主的。配备机关枪与炮火,取分散隐蔽火力为原则。工事的本身,应避免线式的,因为线式的工事目标大、火力不易交叉;防御多,不易巩固。工事的构筑,应采用圆周形或马蹄形,以班排为单位,火力能相互交叉,又互相支援,各个工事的本身又能独立。纵深要大,正面要小,这样配备,既可节约兵力,减少牺牲,且不易被敌人突破。且因我正面窄小,易引起敌人向我侧翼包围,容易暴露敌人侧翼。又我因工事是圆周形,敌即包抄到侧背,亦能与正面一样发挥防御作用。我守兵并不必因而恐慌。”
“自己控制强大突击队(预备队)于自己纵深侧翼外之适当地点,待敌向我包围,暴露敌侧翼时,即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给以猛烈的突击。工事纵深内控制的预备队,采取适时的配合,施行反突击,常常可以收到很大的效果。也只有这样的防御,才能完成防御本身的任务。”
彭德怀关于阵地战的思想,对于正统的阵地防御是一个大胆的突破。对于彭德怀这一建议,国民党的将军们不敢采用。但在13年后的朝鲜战场上,这一孕育已久的战术终于迸发出巨大的威力,使百万现代化的敌军受挫于“三八线”上志愿军马蹄形的坑道防御工事之前。
在这篇演说中,彭德怀还详细论述了发动游击战争与全民抗战的意义和方法。
彭德怀的这篇演说发表后,曾被广泛刊载,和他以前发表的《论游击战争》一文,成为他军事思想的代表作,也成为抗日战争时期的重要历史文献。
在彭德怀到达延安的第二天,王明和康生从莫斯科飞回延安。个子矮小、衣冠楚楚的王明,从舷梯上第一个走下来,向前来欢迎的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等一行人频频招手。走到毛泽东跟前,一眼瞥见毛泽东头上油污的布军帽,王明微笑着,把自己头上的貉绒帽摘下来和毛泽东换戴了,然后,和大家一一握手。毛泽东也含笑说:“好呵!马列主义回来了。”在场的人,包括一向面容严肃、被战友取笑为“寡妇脸”的彭德怀,都禁不住笑起来。机场上一片轻松、欢愉的气氛。
接着,中央政治局举行会议,气氛立时紧张起来。具有共产国际代表身份的王明,在会上批评了毛泽东的独立自主的路线,提出了“一切通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的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