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战术(1)

战略战术

11月26日,彭德怀从前方回到延安,参加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作为前方浴血抗战并取得重大胜利的八路军代表,延安人民像欢迎英雄一般欢迎他的到来。延安的记者报道说:“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从前方回来了,这消息迅速的雷鸣似的传遍了延安城,使大家兴奋而愉快,忙着慰劳、欢迎。那位跟普通士兵形式上并无特异之处的彭将军,也相当的忙于接待客人。”

这是讲演的题目和要点。彭德怀向抗大学员发表了《争取持久抗战的几个先决问题》的著名演说。在这篇演说中,彭德怀分析我国在持久战争中,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能够由弱变强的条件和日本帝国主义必将从各方面由强变弱的根据。指出,我国将由现在的劣势地位转变为优势地位,最终战胜日本强盗。彭德怀提出的敌我双方在战争过程中强弱关系相互转化的论断,在以后毛泽东著名的《论持久战》著作中,得到系统的阐述和高度的理论概括。

在这篇演说中,彭德怀还提出了他对整个抗日战场的作战方针的设想。这是他从三原练兵时就开始思考的。他强调要争取抗日战争的主动,通过“发动群众的游击战争,与在敌人后方建立小块小块的根据地,来分散敌人的力量,削弱和疲惫敌人。这是从战略上着眼的争取主动,以造成战役上各个击破敌人、取得胜利的必要条件”。

根据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第一期作战的教训,他提出,在使用兵力上,当前,“主力应用于突击方面,而不应以多数或半数兵力作用于防御与钳制方面。在防御时,主力应控制为预备队,待机出击;在进攻时,主力应用在突击方面,不必多留预备队,以求一举而歼灭敌人。以大步前进的战术原则,深入敌人后方,攻敌要害,调动敌人,在敌人后方左冲右突,破坏敌人的作战计划,争取主动”。

从平型关到忻口再到石家庄战役中,彭德怀在陪同周恩来和阎锡山、卫立煌、黄绍竑等会谈时,曾不断向阎、卫、黄等建议按这一方针来部署兵力。阎、卫等人口头虽表赞同,但始终不敢大胆实行。因此,彭德怀痛心地说:“但是不幸得很,在华北抗战的已往3个月中,我们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敌人进攻展开正面时,我军亦逐渐延伸抵抗,消耗于敌飞机大炮的火力下。”

怎样才能求得以强攻弱的战术原则呢?彭德怀答道:“很简单,假若敌我都是400人作战,这是相等的兵力,我们应该采取进攻的战术,以小部(百人)向敌积极进攻,吸引敌人主力应战;我以少数兵力钳制敌人的主力,以自己的主力采取迅速、坚决、勇猛的手段,从敌侧后突击,首先消灭敌一部。假如首先消灭了敌之部100人,敌已由均势而变为劣势;我再以同样手段削弱和最后解决敌人。如此,虽是相等兵力作战,我仍维持战术上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