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口战役
1937年10月5日,日军越长城而下,猛攻忻口北的崞县。
忻口为太原平原的北大门,忻口而南,太原即无险可守。
忻县、忻口据传因汉朝的第一个皇帝刘邦,被匈奴围于平城(今大同)40日,脱险后回师驻跸该地,“将士忻然”而得名,现在则硝烟弥漫,成了华北战场最吃紧的地方。
从平津失陷以来,蒋介石声言会攻张北而张垣旋失;阎锡山部署大同决战而大同撤守。9月中,蒋介石下令决战保定、固守晋北,保定又不战而陷,晋北亦告不守。此时,正如毛泽东所分析的:“河北局面已经完结了”。山西战场成为华北正面抵抗的最后一局。蒋、阎都到了不得不尽力打一仗来支持华北的关头。毛泽东指示朱德、彭德怀,要求蒋介石调第一战区(河北、山东)的黄绍竑、卫立煌率军入晋,支持晋局。一向怕蒋介石染指山西的阎锡山,也连连十万火急,致电蒋介石,要求马上增兵援晋。10月4日,蒋介石急令其嫡系14军之卫立煌,率四个半师由平汉前线赶赴忻口。卫立煌虽曾阻敌平汉路受挫,此时倒并无惧敌之意。蒋介石的嫡系精锐部队,装备又不同一般。士兵头戴钢盔,部队轻重机枪齐全,还有高射炮和反坦克平射炮。阎锡山大喜,立请周恩来、卫立煌会商。决定以50个团守忻口中央阵地;以10个团为右翼,归朱、彭指挥;以7个团为左翼,归杨爱源(晋绥)指挥,实行侧击;由卫立煌任忻口前敌总指挥。阎自己则坐镇太原。
10月6日黎明时分,在搏动着中国共产党心脏的延安凤凰山脚,毛泽东坐在窗前,尚未就寝。忻口战役即将开始,他经过一夜熟虑,提笔拟电同意前方总部积极出击,配合阎、卫正面阵地作战的意见。毛泽东提出以115师主力北越长城,从东线分兵袭击代县--大同、代县--张家口的汽车线,及大同--张家口的铁路线。与120师主力在西线之行动配合,以阻止日军向山西正面之进攻。他估计:如此,则115师“因转移与作战频繁,要准备付出相当代价,即准备减员2000至2500人,并因减员而不得不将枪支一小部分交给地方民众,武装他们。但在支持山西作战,即用以支持华北作战较长久之战略目的,却有很大意义……”
毛泽东刚搁笔,秘书又送来前方急电,毛泽东仔细阅过,重新蘸笔在原起草的电文上加写道:“此电写完,接朱、彭本日六时电,我们意见已根本一致,但不知林、聂尚有不同意见否?”
军情如火。毛泽东刚待休息,朱、彭再电毛泽东并周恩来:“完全同意你们积极作战方针”,“我们只有战术上的意见”。
如果说,毛泽东在平型关战斗前给彭德怀和给周、朱、彭、任的几封电报中,对前方在执行作战方针上还不很放心;有时,看法还有歧异的话,此时,“意见已根本一致”。毛泽东凝神闭目,略憩片刻,面对晨曦,心情是稳定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