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出现了(1)

希望出现了

1937年9月29日,当日军坂垣师团在平型关陷于苦战和进退维谷之际,进占大同的日军东条纵队,突破内长城守军在恒山和雁门关间的邻接部茹越口,占领了平型关战场后方的繁峙、代县。阎锡山在平型关内与日军决战的决心又动摇了,将大军撤至太原北之忻县和忻口之间,退保太原。

阎锡山仓促退军,晋北地方官吏携妻带妾,大箱小笼,纷纷南逃。遗留下山居闭塞的晋北民众,寇兵未到,先遭阎军溃兵的勒索、奸淫、抢劫。塞外的寒风直扑山谷小路上辗转奔逃、呼儿号女的难民。这数百年来流传着杨家将故事的古战场,和善男信女朝山进香的佛家圣地,一下子陷入了极度的混乱和恐慌之中,似乎没有人能从这混乱和恐慌中看到希望。

但是,希望却出现了,那就是仍然留在敌后、向敌后挺进的八路军。这个绝望中的希望,给当时的目睹者61军的一名军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其回忆录中写道:

“第六十一军是10月2日脱离平型关战场,由沙河南上五台山,向忻定(襄)地区转移的。绕道至台怀镇时,看到男女僧众大部分都已逃避,寺内只留少数人看管。战马拉进了佛寺庙院,无数士兵躺在禅堂佛殿。神像的肩头、臂上,乱挂着枪支和手掷弹,佛磬钟鼓等法器被乱敲乱打,佛经扔得满地皆是。散兵到处乱窜,吵架斗殴,闹得天翻地覆,佛教圣地遭到了浩劫。

出台怀镇,沿路各级行政组织大都瘫痪。溃兵们成了山大王,三三两两,随便派饭投宿,随意勒索财物,强奸妇女,甚至聚众结伙,成了小股土匪。老百姓东逃西躲,找不到安身之处。谣言纷起,人心惶惶。

10月4日宿营东冶镇,见一支军队轻装北上,向五台山方向挺进,军容整齐,情绪高涨,沿村写着‘驱逐日寇出中国’,‘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团结起来救中国’等一些醒目标语。这与撤退下来、垂头丧气、拖拖拉拉的蒋阎军,成了鲜明的对照。后来了解到这支军队原来是徐向前领导的八路军先遣部队的特务团。这支部队由于怕打扰群众,只在村外休息,听候分配驻地。”

五台山的群峰如巨涛般从原平向东北方向涌去,屏卫着太原的右翼,在五台县东群山环绕的南茹村,驻着十八集团军的总司令部。村子里“散布着恬静的气氛,士兵不但不敢欺压百姓,老百姓反而从他们手中赚了钱。半月前,这里没有一个人。这时,人们慢慢地下山,老人、幼童、壮汉、妇女,依次回到自己家里,而一些小营业便也在街头开始了”。而八路军的“几个最高领袖都住在人民家里,房对房。一方面是办公重地,一方面,院子里小孩子捉迷藏,或玩其他游戏。最高的军部不如村公所,它连那面‘公所重地禁止喧哗’的牌子都没有。较异于普通农家的只是一二个卫兵。”总部的课室在教授游击课,八路军的工作团则分散到各处,安定社会秩序,向群众宣传抗日。山间谷地,游击队在寒风中练武、下操,村里的老人穿着青布棉袄,吸着长管烟袋围看;青年则带着羡慕的目光,希望能参加到这个行列里去。尽管峰峦阻挡,一个个村谷仿佛与世隔绝,在这里出现了一好一坏两种截然不同的部队的消息,还是很快就传播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