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彭德怀越来越不能容忍的,是毛泽东的唯我独尊。在党内的高级会议上,他愿意说什么就说什么,他高兴批谁就批谁(从省委书记直到中央政治局委员),而别人只能说他爱听的,谁也不能对他领导工作中的缺点和失误提出批评。“一言堂”是毛泽东最早提出来加以批评的,而50年代后期的中央政治局和毛泽东主持的中央常委会,就是“一言堂”。彭德怀庐山上书直谏,除了指出经济工作上的缺点和错误外,也包含着他要改变党内政治生活中不正常现象的努力。他认为,经济工作中的严重问题只是表现,集体领导和民主作风的被破坏才是问题的根源所在。党内民主生活不正常,党的领导核心没有广大群众的批评与监督,要从根本上改变被动局面是不可能的。
在庐山参加政治局扩大会议的成员中,有许多人比彭德怀了解真情更多、更细、更系统,但他们既没有发表尖锐的批评意见,也没有给毛泽东写信。这并不是一种好现象。所以如此,主要原因就是党内缺少健康的民主生活,人们还不能畅所欲言。这种沉闷的空气是性情刚烈的彭德怀所不能忍受的。为救亿万人民于水火,他向毛泽东直言了。庐山会议开始的这场现代悲剧,从它拉开帷幕到最后结束,前后共经历了19个年头。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形势趋于缓和的19年,是世界科技发展、经济腾飞的19年,是极其宝贵的19年,而我们年经的共和国却在无休止的政治运动中消磨掉了!
庐山悲剧的结束令人慰藉,庐山悲剧的惨痛教训将永远令我们和我们的后人痛惜、感喟。
庐山出世迄今8000万年,庐山之名见之于史书2000余年。2000年来,人们以各种各样的美名称颂庐山。
“磅礴五百里,奇秀甲东南”。尽管庐山有巍峨峭拔的青峰秀峦,有喷雪奔雷的银泉飞瀑,有瞬息万变的云海奇观和钟灵毓秀的园林建筑,但是古往今来,庐山只是神仙道家、文人雅士们活动的舞台。
只是到了近代,庐山这个名字才逐渐为广大普通人所熟悉。人们认识庐山,多数人并不是因为领略过它自然风貌的雄、奇、险、秀,而是因为庐山与我国近代史上一些重大的政治事件联系在一起。
本世纪30年代初期,国民党曾在庐山举办过多期军官训练团,蒋介石坐镇庐山,亲自指挥过“围剿”中央苏区和红军的战争。
卢沟桥事变后,1937年7月1 7日,蒋介石曾在这里发表了著名的庐山讲话,确定了准备抗战的方针。这个讲话曾被毛泽东称为“国民党多年以来在对外问题上的第一次正确的宣言”。
全国解放后,中国共产党两次关系党和国家命运的重要会议,都是在庐山召开的:
第一次是1959年8月2日~8月16日的中共八届八中全会。
第二次是1970年8月23日~9月6日的九届二中全会。
第一次庐山会议错误地批判了彭德怀,继而在全国发动了“反对右倾机会主义”的斗争,使党内民主生活遭到严重破坏,在经济上打断了纠正“左”倾错误的进程,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重大损失与灾难。
第二次庐山会议,批判了陈伯达,实指当时的副统帅林彪。这场斗争以林彪叛逃出国、葬身温都尔汗,“文革”悲剧愈演愈烈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