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见都不提,老百姓怎么办(3)

--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你彭大将军战功卓著,受到人民的爱戴、敬仰。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你的威望更越出了中国国界,成了饮誉全球的风云人物。人们称你为社会主义阵营中第一个与世界头号强国美国军队较量过并取得胜利的“天才统帅”。你正进入你一生中的巅峰时代。在这种时候,对你来说最重要的是谨慎,谨慎,再谨慎,正如中国古代兵家所说:“善用兵者隐其形”,任何“出头”和“冒尖”的事情都做不得。树大招风,不要说你长篇大论地写信批评毛泽东领导的“大跃进”,就是你在会上发言话说得重了一点,都会引起毛泽东的疑心和不悦。中国有句老话:功高震主。我们的新中国虽然与封建的旧社会有本质上的不同,但“功高震主”的古训并未失去它的借鉴价值啊!

……

责怪彭德怀不该给毛泽东写信,理由还可以列出十条八条甚至几十条,这些,彭德怀也并不是没有想过。他也承认别人的考虑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有一条在他心中怎么也通不过,就是他常说的:如果都考虑个人得失,群众怎么办?

自从他到甘肃、陕西、湖南等地视察以后,忧虑的阴云就一直笼罩在他心头,再也无法驱散。也许正因为他不主管经济工作,所以他对经济生活中的问题的感觉才更敏锐,对经济建设中的严重问题才更感到难以容忍。他忘不了那成堆成堆霉烂在田里的稻谷、玉米,忘不了散落在路上的白花花的棉团,忘不了那挑着沉重的箩筐跌跌撞撞夹在人群里给“小高炉”送料的孕妇,忘不了公社食堂外面那脸带菜色、眼含绝望神情的老人、妇女和孩子,忘不了平江那位红军伤残战士写给他的那首请求为人民“鼓咙胡”的诗……

彭德怀知道,他所看到的可能只是中国经济生活中很小的一角。但是从这小小的一角中,他已深深感到一场全民性的灾难正在逼近,它给千千万万的家庭带来饥饿、痛苦和死亡,从而严重损害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光辉形象。“难道让饿着肚皮的群众来歌颂我们党的光荣、正确、伟大,来歌颂毛泽东是他们的‘大救星’吗?”

在庐山会议以前和庐山会议期间,彭德怀日思夜想的就是这样一个问题,忧国忧民的感情压倒了一切。

初上庐山,他曾对即将召开的会议满怀希望。但不久,希望就破灭了。他发现他所敬重的毛主席仍沉醉在群众运动的狂热中,并没有看到面临问题的严重性。在他看来,经济建设中的比例失调、共产风、浮夸风、干部作风中的强迫命令等等,不过是“一个指头”的问题,是下边具体工作中发生的问题,而且经过一系列的会议,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他根本没有打算从指导思想上认真检查和纠正带全局性的“左”的错误。照毛泽东的想法,庐山会议是要大家围绕他提出的十几个问题漫谈几天,整理一个“纪要”出来通过一下,就大功告成,可以散会下山了。一些“左”派代表人物,迎合毛泽东的设想,继续拼命“升虚火”,“鼓虚劲”,宣扬“大跃进”的伟大成就,说什么“气可鼓,不可泄”,“不要给群众运动泼冷水”等等。这种与当时国内经济形势极不协调的会议气氛,更加激发了彭德怀要向毛泽东直言进谏的紧迫感。

不用写信的方式是否效果更好一些呢?也可能。

彭德怀曾经亲自跑到“美庐”,想当面向毛泽东谈谈自己对当时形势的看法和意见,不料却在门口被“挡驾”,警卫人员告诉他:主席在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