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功臣,今天“祸首”(3)

他再次历数了彭德怀历史上的错误,说彭德怀“没有社会主义的精神准备”。

毛泽东又一次阐明他的哲学思想:斗争哲学。

“党内斗争,反映了社会上的阶级斗争。这是毫不足怪的。没有这种斗争,才是不可思议。这个道理过去没有讲透,很多同志还不明白。一旦出了问题,就有许多人感到惊奇。这种惊奇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社会矛盾是由隐到显的。特别是有一些党内斗争,具有复杂曲折的性质。”

“昨天还是功臣,今天变成祸首。怎么搞的,是不是弄错了?”毛泽东以其惊人的洞察力,单刀直入地把这个隐匿在许多人心底的疑团挑了出来,然后用一种平和的语调解释说:“人们不理解,是因为不了解历史变化,不知道他们历史的复杂、曲折。应当逐步地、正确地向同志们讲清楚这种复杂和曲折的性质。”

“昨天的英雄,今天的祸首”这句话,是在批判彭德怀刚开始时,董必武以疑问的方式提出来的。董必武和与会的许多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们,是和彭德怀、黄克诚、张闻天、周小舟等共同战斗,一起走过了二三十年艰苦征程的亲密战友。他们并不是不知道彭德怀等人“历史的复杂、曲折”,相反,正因为他们对彭德怀等人的历史太熟悉、太了解了,所以才更觉得眼前的事件来得太唐突,太不合逻辑和难于理解。

如何才能把“从功臣到祸首”这个过程解释得合乎情理、令人可信,毛泽东是很费了一番思索的。在充分阐述了社会主义阶段党内斗争的曲折性和复杂性之后,他又着重讲了处理这类事件不可用简单的方法,不可把它当做敌我矛盾去处理,必须把它当作人民内部矛盾去处理,“团结--批评--团结”、“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批评从严,处理从宽”,“一看二帮”等等。他说,估计有70%的右派可以争取过来。“牛训练三年可以耕田,人岂可不如牛乎?”毛泽东说。

毛泽东这番说明等于是松动了一下“保险阀”,让胀满在人们心中的疑问和不平释放掉一些。

毛泽东讲完,是林彪的结束语。他讲得很简单:“这次会议,解决了大问题,避免了大马鞍形的出现,避免了党的分裂……”

包括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八中全会两个阶段,为时共46天的庐山会议,至此宣告结束。毛泽东胜利了,为继续贯彻他的伟大试验扫清了道路。他如释重负,有一种胜利者的轻松感。

8月17日,由毛泽东亲自主持,在庐山人民剧院召开了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会议。到会共140余人,会上研究了新的人事安排和庐山会议精神如何传达等问题。根据中央决定,撤销彭德怀国防部长和军委委员的职务,任命林彪为国防部长。与此同时,撤销黄克诚的总参谋长、军委秘书长等职务,任命罗瑞卿为总参谋长;撤销张闻天的外交部副部长的职务,另外分配工作;撤销周小舟的湖南省委第一书记职务,任命张平化为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彭、黄、张、周仍保留政治局委员、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职务。

毛泽东在会上讲了话,他谈的是苏共二十大以后的一个热门话题--关于个人崇拜。

在1958年3月的成都会议上,毛泽东曾谈过关于树立“正确的个人崇拜”的问题。当时,柯庆施等几个个人崇拜的“崇拜者”们,曾接过毛主席的话大加发挥,提出“相信毛主席要相信到迷信的程度,服从毛主席要服从到盲从的程度”等等,之后不久,康生又提出了“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的顶峰。”

但是,柯庆施、康生等人提出的那些与马列主义基本常识相悖的、蛊惑人心的口号,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一呼百应畅行无阻的。彭德怀在庐山会议期间的大胆直谏,其实质就是对毛泽东个人崇拜和个人迷信的挑战。

毛泽东深深懂得这一点。但是,在全国上下对他发动和领导的“大跃进”、人民公社议论纷纷,发出责难和怨声的今天,他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权威,更需要个人崇拜这个“镇国之宝”。

这就是毛泽东要谈个人崇拜这个老话题的来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