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多数人说来,他们原先赞同彭德怀的意见和现在转过来反对彭德怀的意见,都是真心实意的,并无半点虚假。人们对同一件事的看法和态度,在短短的时间内能来一个180度的大转弯,这是一种很奇特的现象。这种现象所以产生,决定性的因素是毛泽东的崇高威望和个人迷信在党内的发展。在那个年代,人们对毛泽东的信任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只要是毛主席说的,就不会有错”。这种观念已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不可动摇。如果对什么问题在看法上与毛主席“教导”不一致,那一定是自己思想出了毛病,“毛主席是不会错的”。这就是当时能够做到大转弯“一边倒”的思想基础。以毛泽东的思维代替个人思维,不善于运用自己的大脑想问题;或者看到问题了,有不同意见,但鉴于毛主席已经讲了话,不便多言,持这两种态度的人在庐山会议上占了绝大多数。人们当时并没有意识到,对一个健康的执政党来说,这是一种危机,相反,大家还把这看成是一种维护党内团结的美德。
但是,要实现那样一个180度的大转弯,也并不是轻而易举的,有的人转得就很吃力,很勉强。有一位工农出身、在中央工作的高级领导人,过去一直是对彭德怀很敬佩的。在小组会的发言中,他曾对彭德怀的优秀品德大加推崇。这位同志的发言登了会议简报。当有人对他的发言提出了批评后,这位同志立刻发表“正式声明”,表示接受批评,并要求收回简报上刊登的他的一段发言。他说:“那段话不是出于本意,我请求换上另一段话,就是‘彭德怀同志说他自己是张飞,我看他不像张飞,因为他无桃园之义。如果要用“三国”的古人作比喻的话,我想他倒有点像魏延’。我认为这是我的本心话,这是我对他的历史评价。”
这种戏剧性的大转弯,现在看来有点滑稽,但它却是不折不扣的事实。和那些看风转舵的投机家不同,上面说的这位同志在政治上和个人品质上都是很好的,他那样做毫无个人不良动机,完全出于对毛泽东的“忠心”。对于这位同志的处境和良苦用心,与会同志都很理解,彭德怀本人也是充分谅解的,他说那位同志“放炮勇敢,检讨也勇敢”。
对彭德怀等人不但要批判,而且要求批得有力,批得彻底,批得“有水平”,对于许多同志来说就更加困难了。有的人并不了解彭德怀,有的人了解彭德怀,但头脑里装的都是对彭德怀的美好的记忆,拿不出什么有“分量”的材料来,批判中,除了重复毛泽东讲过的那些话而外,有人只能围绕着彭德怀的领导作风和工作方法作文章。在这些方面彭德怀有些弱点是显而易见的。有人批评他“个人英雄主义”,有“犯上思想”;有人说他对毛主席“有怨气”,对毛泽东过去对他的批评“不服气”、“有成见”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