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从上午10点开到下午5点,有多一半的时间是毛泽东讲话,他谈的内容很广泛:从井冈山到庐山,从军事到哲学,从马克思主义到斯大林,从党的历史上几次路线斗争,到苏联的教训等等。他的讲话是漫谈式的,不很连贯,但观点是很鲜明的:批评彭德怀,和他算历史总账。
毛泽东的讲话从哲学问题谈起,说彭德怀是资产阶级世界观,不是无产阶级世界观,方法论是经验主义的,不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说彭德怀这个人有两面性,有革命的一面,也有反革命的一面;在民主革命阶段他是积极的,但革命的方法也有错误;进入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就有了变化。他对社会主义也有模模糊糊的认识,要群众又害怕群众。9000万人上山炼铁的革命热情,他看成是小资产阶级狂热性。毛泽东还说,彭德怀这次对时局估计错了,对自己威信估计高了,对党内同志的政治水平估计低了……
在毛泽东讲话的间隙,彭德怀有几次插话,都是解释和说明性的。讲到历史,彭德怀承认他在历史上犯过这样那样的错误。但他想说明“应该允许我对问题有个认识过程”。讲到7月14日的信,彭德怀说,他只是希望会议能重视研究总结经济工作中的经验教训,“丝毫没有恶意”。
毛泽东的“开场白”之后,第一个发言的是朱德。他对彭德怀仍像过去一样是宽容、信任和充满热情。他既批评了彭德怀,也充分肯定了他的成绩和优点。朱德本来想把自己的意见敞开来谈一谈,但刚开了一个头就被打断了。
“隔靴搔痒。”毛泽东轻轻摇头说。一边抬起右腿来,用两个指头在鞋面上比画了两下,“没有击中要害。”
朱德尴尬地停止了发言,以后再也没有说话。
毛泽东对朱德在庐山会议前一阶段的表现早有不满,认为他在大小会议上发言总是谈1958年以来工作中的问题和缺点,特别是对农村公共食堂。毛泽东认为朱德的看法“右得厉害”,在对待彭德怀的问题上,毛泽东也认为朱德明显地袒护他,一再强调“高级干部有不同意见,只要谈清楚,统一了认识,就好办了”等等,在毛泽东看来这是毫无原则的“和稀泥”。
一直沉默的林彪,用他特有的尖细声调发言了。他说彭德怀这回是招兵买马来的,是野心家、阴谋家、伪君子……
林彪,身体瘦弱,行动稳缓,喜好沉思。他平时说话不多,说起话来也不紧不慢,但却是“语不惊人不开口”的。当时他是中共中央副主席,在党中央的领导人中名列第六。战争年代他有过辉煌的功绩,建国后,由于健康原因,基本上没有做什么工作。但他头脑里那部思维机器一直高速运转着。他细心观察世界风云、国内动态和党内政治气候,并注意分析研究身边高层领导人的思想情绪、性格特征,特别是对毛泽东的内心世界和行动规律,经过长期潜心观察、揣摩研究,已经摸得很透了。有人说,在中国最了解毛泽东的是林彪,从某一个角度来说,这话不无道理。
林彪是7月29日才上山的,显然是毛泽东担心军权旁落而搬来护驾的“救兵”。林彪在北京就知道庐山“出了事”,在这关键时刻毛泽东点名让他上山来,其用意他心里很清楚。党的危难与不幸,对林彪来说正是天赐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