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彭总的意见书有个认识过程。初读,只觉得有的提法不当,有些过火;但大胆地提出意见,精神是好的。听了主席讲话以后,才认识到这个意见书提出的是方向性问题。”
当然,这时已经有人把问题提到原则高度,说彭总的信是“大是大非”、“路线之争”的重大问题。更有个别人以“先知先觉者”的姿态站出来说:“我早就说过,彭总的信不是个别词句问题,而是总的精神上有问题”,等等。
不论批评者讲得怎样严重,这一段时间批评的范围,还仅仅限于彭德怀那封信本身,没有人涉及到彭德怀的历史和他写信的动机。绝大多数人是怀着对这位战功卓著的开国元勋的关心爱护之情,对彭德怀进行同志式的批评的。直到7月26日开会时还有人发言说:“彭总是一位忠心耿耿、为党为国的好同志,他为革命立下了不朽的功劳。他的为人是正直无私的,他勇敢地写这一封信,引起争论,也是好的。他的意见书有错误,应该批评。我不会因为他过去的功劳而原谅他的错误,也不会因为批评他的错误而影响对他的尊重。”
彭德怀完全理解大家的处境与心情。在7月26日的小组会上,他根据自己当时对问题的认识作了第一次检查。这是他几天来废寝忘食反复苦思的结果。他承认由于个人思想上存在片面性,7月14日那封信在“如何肯定‘大跃进’的伟大成绩和正确的研究经验的看法上是有错误的”。产生错误的原因,主要是“思想落后于实际,对全面情况了解甚少”。谈到写信的动机,彭德怀说:
“当时我只感到这次会议,对经验教训方面探讨得很不够,简报上几乎看不到不同意见,会议上空气有些沉闷。于是思想上产生了急躁情绪,担心这样下去错误可能还会重复,不利于今后的跃进。特别是听说会议15日就要结束了,心情更加急切。为了让主席注意这一情况,就在13日给主席写了那封信。我感谢主席的严正批评,纠正了我这一错误。”
彭德怀再次说明:“那封信,当时考虑只是供主席作参考用的,写得很仓促,信中不合逻辑、字句不妥之处甚多。提出的一些问题也没有交代清楚。如信中的‘有失有得’、‘由于比例失调而引起各方面紧张,是具有政治性的’、‘小资产阶级狂热性’等提法,都是不妥或错误的。”特别对“小资产阶级狂热性”这一提法,彭德怀着重作了检查,他说这一说法“打击了群众的积极性,也打击了干部的积极性”。
彭德怀在检查的最后说:“这次会议意义十分重大,对我教育很大。现在会议快要结束了,建议中央办公厅会后将我7月14日给毛主席的信收回,存入中央档案,作为我今后思想检查的资料。”
对彭德怀的这个检查,多数人是谅解和赞同的。特别是敦厚、善良、具有长者之风的朱德,认为一向倔强憨直的彭德怀能作这样一个检查,已属不易,对写信问题的批评应该到此告一段落了。在7月27日的会议上,他以和蔼中肯的口吻发言说:
“彭总发言的态度好,我相信他是畅快的。彭总的发言中有一句话,‘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是农民意识。在座的天天在前进,哪有不改的!他的主观性、片面性就是这样来的。大家对彭总的批评是对的,彭总今天对大家的批评也比较听得进去了。过去就谈不进去,谈起来就吵。我相信经过这次会议,统一了思想,统一了认识,就不会把错误当作包袱背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