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箭穿心
庐山会议的主题,原本是要总结经验,纠正经济工作中“左”的错误的。自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讲话,严厉批评彭德怀之后,会议突然来了个180°的大转折,变成了批判以彭德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的党内斗争。对这个从纠“左”到反右的突然转向,使当时许多到会的同志感到震惊和困惑。若干年之后,经过人们的反复思考,才渐渐认识到:那次大转折的出现,最根本的原因是毛泽东本人和相当数量的与会领导同志,对经济工作中“左”的错误的严重性缺少深刻认识与切身体会。虽然提出了纠“左”,但他们认为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完全正确,是不能动摇的。某些“左”的错误只不过是具体执行中的问题,而且已经基本纠正。在这种指导思想之下,所谓纠“左”只能走走过场,是不可能认真和彻底的。彭德怀的“意见书”触动了毛泽东和许多“左”派“大吏”最敏感的神经,是以高亢的声音唱出的“反调”,他们立刻起而反击就是自然的了。
毛泽东突然转舵,改变了会议方向,这件事没有经过中央常委讨论,有的常委成员并无思想准备,这可以从下面一些迹象中得到印证:
在7月4日和7月6日中南组的小组会议上,常委的两位成员刘少奇、朱德都作了发言,他们谈的都是1958年“大跃进”中的缺点、错误和经验教训,其基本精神和彭德怀那封信的内容是相近的。就在7月23日下午的小组会上,朱德还坚持说“小食堂就是比大食堂好”,粮食紧张的原因“主要是吃大锅饭吃掉了”。这种看法和毛泽东上午讲话的精神显然是不一致的。
中央常委的另一位成员陈云,因为健康原因没有参加庐山会议。邓小平由于腿伤没有上庐山。
更能说明问题的是常委重要成员之一周恩来的态度。就在毛泽东发表批评彭德怀的长篇讲话前三天(7月20日)晚上,在礼堂跳舞的时候,水电部副部长兼毛泽东的通信秘书李锐有意坐到了周恩来身边。他悄声问周恩来:“总理看了彭总给主席的信吗?你觉得怎么样?”
周恩来以他特有的宽容豁达风度,顺口答道:“看了,我看那信没有什么嘛!”意思很明确,他认为这是正常的,没有什么奇怪的。
从7月12日至22日的10天中,周恩来曾先后三次找国务院各部领导人去开会,按照原定的纠“左”方针,谈形势,摆问题,算细账,总结经验教训,研究克服困难的具体措施。周恩来心力交瘁,面带忧虑,发言时语调是沉重的:
“陈云同志强调要保持财政、物资、现金三个平衡,要略有节余,去年这一搞全冲乱了。”
“单生铁一项就补贴了15个亿。”
“综合平衡没有做好。不能这样过日子,特别是‘三材’太不平衡。”
“冶金部预算24个亿,上半年已经用了19个亿……”
毛泽东7月23日讲话后,形势急转直下,会议由纠“左”变为反右,周恩来主持的会议当然只能中断。他和各部领导人一起搅尽脑汁,掰着指头制定出的那些措施、办法,也只好搁置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