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信怎么变成了“意见书”(8)

“至于说缺点正在改正或已经改正,就可以不必讲了。这不对……相反地,光讲成绩,不讲缺点,是否会保持积极性呢?我看也不会,因为人家不服。我们对农民检讨几句,他就高兴,积极性就提高。马克思主义者鼓励积极性靠真理;现在我们觉得有些虚,就是真理不够。”

“现在的问题是要防止骄傲自满、麻痹大意的情绪。要多多地看到存在着问题的一面。有些地方发生浮肿病,死了一些人,数字虽不大,但问题是存在的。我们胜利一个接一个,胜利本身有消极面,因为它容易使人头脑发热,骄傲自满,问题也就随着发生。这一点必须严加警惕。谦虚一点有好处。头脑冷静一点,倾听一下不同意见,苦苦想一想,我们的问题在哪里,把热锅上的蚂蚁变成冷锅上的蚂蚁,否则,满足于成绩,虽然心宽体胖,却研究不了问题,接受不了教训……”

张闻天是在他所在的华东组的会议上作长篇发言的。这个组的召集人是以反“右倾保守”而正在走红的“左”派代表人物柯庆施。他早已看透张闻天那按捺不住的心态了。所以,21日上午会议一开始,他便以一种彬彬有礼的口气发出了邀请:“洛甫同志,是不是你来谈一谈?”

这种“邀请”是显而易见的,潜伏着很大的危险性。而张闻天却没有理会它,他以近似绅士的派头环视了一下会场,用两个手指扶了扶深度的近视眼镜,开始侃侃而谈。他以外交家的从容态度,回答一些人用插话方式提出来的一些质疑,耐心地倾听别人的发言。质问也好,粗鲁的插话也好,都不能干扰他清晰的思路。质问插话一完,他仍然按照自己的思路讲下去,直到把自己要讲的话讲完,才如释重负似地舒了一口气,端起茶几上的青瓷杯来呷了一口茶,小心翼翼地把面前摊开的发言提纲折好,无力地靠在椅背上。

柯庆施的不同看法和有些同志的偏激情绪,张闻天并非没有察觉,而是没有把它放在心上。在张闻天看来,彭总的“意见书”是理应得到支持和赞扬的,因为它所代表的才是我们党的正气,他的意见传达的才真正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像彭总“意见书”中那样一些非常难得的真知灼见如果在会上得不到支持,反而受到冷遇,那才是我们这样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莫大耻辱呢!

黄克诚、周小舟、张闻天的发言,还有许多同志虽然不很系统但观点鲜明的发言,都是对彭德怀“意见书”的有力支持。彭德怀的信是为人民“鼓咙胡”,他的“鼓咙胡”在庐山引起了巨大的回响,这回响是那样强大、猛烈,就像8月钱塘潮一样呼啸奔腾而来,势不可当。

张闻天和彭德怀不在一个小组,事先张闻天也没有对彭总说过他将在华东小组会上发言。只是在发言之后,7月21日傍晚外出散步的时候,张闻天在树林里遇到彭德怀,才走过去说:“彭总,今天我对你的信支援了一下。”彭德怀随口说了一句:“我不要你支援。”说完就转到别的话题上。临分手的时候,彭德怀问了一句:“你发言尽谈了些什么?”张闻天说:“晚上我把提纲送给你看看。”

当天晚上,张闻天派秘书把自己的发言提纲(实际上是发言草稿)送给彭德怀,由于字迹模糊,涂改得较乱,看起来困难,彭德怀让参谋把稿子念了一遍。彭德怀听完之后说了一句:“张闻天讲得不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