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信息中尽管包含着许多不准确和浮夸成分,而当时的彭德怀仍感到深受鼓舞。飞机上的自动化操纵系统、能烧多种燃料的拖拉机(有了拖拉机也就意味着有了坦克)、钢铁、军工厂的精密机床……对于一个戎马生涯几十年的老战士,对于一个统率几百万大军的国防部长来说,还有什么比这些东西更有诱惑力,更激动人心!在炮火连天的战争年代,当看到自己指挥的部队被敌人强大炮火杀伤,一批批倒下,阵地久攻不克的时候,当看到性能先进的敌机在天空肆虐,用机关炮射杀无辜的老人、妇女和儿童,用凝固汽油弹把和平的村庄变为一片火海的时候,他日日夜夜所想的、所渴望的,不正是这些东西吗!今后我们可以用自己制造的、性能良好的飞机、坦克、大炮来装备自己的部队了,这怎能不令人感到由衷的兴奋与欣慰呢!
彭德怀从哈尔滨到齐齐哈尔,又从齐齐哈尔返回沈阳,一路上,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全民“大跃进”的生动图景。在一望无际的松辽平原上,到处是一座座刚刚建起的炼钢的小高炉,白天烟雾弥漫,夜晚火光冲天。列车经过的城镇和车站的墙壁上,贴满了庆祝人民公社成立的大字标语和工人农民抒发豪情壮志的诗歌。“中国人民真正站立起来了,中国人民向着党所指引的宏伟目标开始跃进了!”彭德怀感到自己的热血在沸腾。在千万群众冲天干劲的鼓舞下,他不但对“大跃进”不再有任何疑虑,而且像许多领导干部一样,成了那场群众运动热情的宣传者、支持者和组织者。在东北地区进行考察时,每到一地,他都热情地鼓舞群众要解放思想,敢想、敢说、敢干,要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每当发现群众有了什么新的发明创造,他都非常认真地记在自己随身带的小本子上。在给军事工程学院的教师们讲话的时候,他曾激动地对大家说:“……过去唱歌是‘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中国人民几千年来饿肚子的问题,今年解决了!今年粮食产量是7000亿到8400亿斤,明年是10500亿斤,每人平均有1吨粮,什么战争、灾害都不怕了。今年钢产量是1070万吨,明年钢产量是2500万吨,可能达到3000万吨。马克思讲过的‘一天等于二十年’,现在证实了。我是最近才相信这番话的……”
9月21日,彭德怀结束了对东北地区的考察,带着无比兴奋的心情从东北返回北京。回京后他很快给党中央和军委起草了考察报告,报告以兴奋的语调写道:“……两三个月来,军事工程学院在打倒奴隶思想、埋葬教条主义的号召下,基本上树立了‘以我为主,和大胆创造的思想。现在他们已设计出了不少新式武器和战斗器材,有些达到或超过了国际先进水平……”
这种乐观的估量,与当时的现实显然是有很大距离的,但它却反映了彭德怀当时的思想实际。彭德怀不是未卜先知的神灵,而是生活在社会上的活生生的人。在那“大跃进”的浪涛席卷神州大地的狂热的年代,他和许多高级领导同志一样,头脑也狂热过。他曾以非常虔诚的心情,拥护过“大跃进”,并指望这场史无前例的“大跃进”,能取得人们原先所期望的、震撼世界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