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夏天,在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决定,9月份召开的“八大”会议上,军队要有一个军事工作的发言。发言要求不超过1万字。会后,彭德怀、黄克诚亲自主持了发言的起草工作。这个发言,首先回顾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将近30年的英勇奋斗历程和建国后7年军事工作上取得的成就。在讲到今后军队建设方向的时候,发言明确指出:部队建设要从我国和我军的实际情况出发,必须坚持以下几个制度:党委集体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军队政治工作制度和军队民主制度。这些,在学习苏军经验中,曾经是长期激烈争论的重大问题,彭德怀在发言中第一次指明了军队建设应该遵循的正确道路。特别在发言稿的最后部分里,彭德怀以非常坚定而鲜明的态度提出:我们要逐步形成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现代军事科学。为实现这一目标,在学习中要把我军历史经验和外国的先进军事经验结合起来。对于苏军经验,必须采取具体分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能迷信盲从,机械照搬。在建国初期,在向苏军学习的热潮中能如此鲜明地提出问题,应该说是很有胆识和勇气的。
1956年8月29日,主持军委工作的彭德怀为“八大”的军事发言稿,写给毛泽东主席的亲笔信。发言稿起草好之后,彭德怀如释重负。他高兴地提起笔来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军事工作发言稿除标点外,还有一万数百字,长了一些。军委会议对其中项目不同意再削减,文字上就难以缩短。是否可用,请审核。”
发言稿很顺利地通过了。送审稿退回来的时候,毛泽东在文稿的上部作了如下一段批示:“看了一遍,觉得可用,作了一点小的增减修改,请斟酌。”下面又附注:“文字通畅,可以不再缩减。”字里行间流露出满意和欣喜之情。
从这样一些具体事情上可以看出,那时彭德怀和毛泽东的关系是比较亲密的,工作上的配合也是默契的。
当然,这也不是说在任何问题上两个人的看法都完全一致。有的时候,特别是在新的事物出现的时候,对于一些问题的提法和有些工作的做法,也曾产生过一些不同的认识,但这些认识上的分歧很快又会一致起来。
1957年11月,彭德怀以中国党政代表团成员兼军事代表团团长的身份,随毛泽东、宋庆龄到苏联参加了十月革命胜利40周年的庆祝活动。从莫斯科回国以后,彭德怀发现报纸上出现了一个新的提法:跃进。不是一家报纸这样提,而是许多报纸这样提;不是一处这样提,而是许多地方这样提,有的报刊上连篇累牍。当时,彭德怀对这一新提法不以为然。在他看来,“跃进”和“飞跃”是一个意思,它代表着一种质的变化。如果仅仅是说明工农业产值幅度增长比较大一些,那只能算量变,不能叫质变,就不应该叫“跃进”。这是彭德怀对于“跃进”这个口号最早萌生过的一点不同看法。基于这种看法,彭德怀在1958年春节为《解放军报》撰写《元帅和士兵的愿望》专稿的时候,把秘书在文章初稿中使用的“大跃进”,全部改成了“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