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为人民‘鼓咙胡’”(8)

还有一件事给彭德怀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在平江县作调查访问时,12月22日早晨,有两位老人到住所来见彭德怀,其中一位在土地革命时期负伤致残的红军战士,暗中悄悄递给他一张纸条。彭德怀打开纸条一看,只见上面写着:

谷撒地,

薯叶枯,

青壮炼钢去,

收禾童与姑。

来年日子怎么过?

请为人民鼓咙胡。

彭德怀在平江农村视察。(“鼓咙胡”,《古诗源》注:“不敢公言,私咽语。”)

彭德怀小心翼翼地把纸条夹在自己的笔记本里。事后,他在自己的笔记中写道:“这是群众多么沉痛的呼声!”

当时,全国流行着一句口号:“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桥梁。”在各地考察中的彭德怀,脚踏实地地站在“桥梁”上,他清晰地听到了来自“天堂”的人民的呼声!

在湖南考察之后,彭德怀曾写信给中央,建议把当年的征购粮从1200亿斤减到900亿斤。这是彭德怀在听到人民沉痛的呼声之后,第一次为人民“鼓咙胡”。后来在庐山会议向毛泽东上书进谏,已是彭德怀又一次用更强烈的声音为人民“鼓咙胡”了。

从北戴河会议以后,彭德怀赴东北考察,到这次回京,为时共三个半月。他先后到了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青海、甘肃、陕西、湖北、湖南、江西和安徽等十多个省(区),看到了“大跃进”取得的成就,也发现了许多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他在庐山写给毛泽东的建议信,就是以他在考察中的所见所闻作为主要根据的。

1958年北戴河会议以后,毛泽东也曾多次赴各地视察。1959年6月毛泽东也到过湖南湘潭县的韶山人民公社,但他与彭德怀的见闻和感受却截然不同。毛泽东视察后写下了气势磅礴具有浪漫色彩的“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的优美诗句,而彭德怀从父老饥饿的脸色和妇孺的泪眼里,看到的却是一场正给人民带来痛苦的群众运动。两人谁看到的情况更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只要人们的头脑冷静一点,态度稍微客观一点,本来是不难分辨清楚的。

不幸的是,在庐山会议上,清晰的中国现实图像被严重扭曲了,谬误压倒了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