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在敦煌、在河西走廊所看到的几个人民公社的状况,却像一片乌云一直在他心头笼罩。在西北地区的这段考察,彭德怀可以说是喜忧参半的。他不怀疑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正确性,但是,公社究竟如何办才好,却是一个十分重要、亟待解决的课题。西北地区乃至全国,具有像雁滩人民公社这种优越自然条件的毕竟还是少数。
彭德怀在西北地区进行考察的那些日子,正是全国“大跃进”进入高潮的时期。农村的人民公社已经普遍成立,许多城市要求急起直追。全国已有几千万人上阵大炼钢铁,钢铁生产指标一翻再翻,从600万吨增加到几千万吨。粮食高产纪录一破再破,从亩产一两千斤猛增到三四万斤甚至十多万斤,省与省、县与县互相攀比,各种各样的“卫星”越放越多、越放越大。不少省份提出吃饭不要钱,生活发代金。“理论家”陈伯达等人出来推波助澜,大叫要“消灭资产阶级法权”,全民实行供给制,甚至要求废除商品、货币。有的报刊上连篇累牍地发社论,宣扬“大闹共产主义”。一些像神话一样荒诞的具有蛊惑性的口号,也相继出现在报刊、文件和城镇乡村的墙壁上: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大干快上,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
在那凯歌高奏、捷报频传的跃进年代,彭德怀和许多人一样,对全国形势的看法是乐观的。但是,他的乐观是有限度、有保留的。他是一个脚踏实地的人。特别是经过在西北地区的一段考察之后,看到了情况的复杂,他处事就更加谨慎。
当时,“大跃进”的热风已经吹进营房,有的部队写信给他,要求军队也成立公社,还有几位团政治委员联名上书给他,要求部队立即实行供给制。彭德怀冷静、及时地给部队回了信,进行耐心解释,作了妥善处理。他明确地告诉下边说:
“社会分工不同,军队是一个担负战斗任务的军事组织,把军队改为人民公社的组织形式是不恰当的。”
“现在在军队内部实行供给制的想法是不现实的。不能把我们过去采用的军事共产主义政策和未来的共产主义‘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制度混淆起来。我们现实的分配原则,只能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
彭德怀这些意见在军队中的及时传达,避免了许多不应有的思想混乱。
彭德怀对“大跃进”中的问题,在认识上的明显变化,是1958年12月,中共中央在武昌召开八届六中全会时开始的。彭德怀1958年12月7日到达武汉,开会时他首先对当年粮食产量问题提出了不同看法。当时,在西北地区的小组会上讨论公布1958年的全国粮食产量数字的时候,许多人赞成公布1万亿斤、1.2万亿斤,还有人甚至说“粮食要多少有多少”。彭德怀不同意这些意见,他直截了当地说:“粮食没有那样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