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为人民‘鼓咙胡’”(3)

10月25日,彭德怀一行离开敦煌,又先后到了嘉峪关、武威等地观看那里的工农业生产和大炼钢铁的情况,29日便沿河西走廊回到兰州。没有很好休息,31日就由甘肃省委副书记霍维德陪同,参观了兰州郊外东岗区的雁滩人民公社。这个公社向人们展示的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这使彭德怀那颗被阴影笼罩的心又变得明朗起来。

雁滩公社地处黄河两条水流之间,是黄河网状河道中间的几个狭长的小岛,自然条件很好。这天上午,阳光灿烂,秋高气爽,虽是深秋季节,雁滩的田野仍是一片葱绿,看去令人心旷神怡。雁滩公社一位姓马的社长,先领彭德怀一行看了公社的人工湖,然后又领他们登上高处的一座凉亭,请他们饱览全滩的秀丽景色。一边看,马社长一边向他们介绍说,雁滩公社是由五个农业合作社合并而成的,全社共17000多人,26600多亩耕地,其中有1万亩是菜地,主要是向兰州市、工矿区及玉门油矿区供应蔬菜。由于公社规模较小,土地肥沃又集中,管理上也比较有秩序。从果园、苗圃到鸡鸭场、奶牛场,从托儿所到幸福院,处处搞得很整齐,很清洁,井井有条。这使彭德怀更加坚信:人民公社方向虽然对,但绝不是规模越大越好。

彭德怀从8岁起,就给财主看牛、砍柴、挑煤,以后又外出打短工,做堤工,吃尽了饿肚皮的苦头。每到一处,他最关心的是群众的温饱问题。在公社的第七食堂,彭德怀一面同手上沾着面粉的炊事员握手,一面耐心地反复询问:“现在能不能吃得饱?”一个女炊事员笑着答道:“饱得很,没得数地吃!”一句话说得彭德怀开心地笑了。

在幸福院,彭德怀同一位双目失明的老汉交谈起来。他反复问老汉吃得怎么样?能不能吃饱?马社长从旁介绍说,现在这里的孤寡都由公社包下来。社员每人每月伙食费是六元。幸福院每人每月是七元,比普通社员吃得好,都是大米白面,青菜不算钱,每人每天可吃到两斤。

彭德怀宽慰地点点头。

在雁滩公社,彭德怀边走边看,边与人交谈,参观了三个多钟头,仍然兴致勃勃。省委副书记霍维德告诉他,今年全省的粮食是特大丰收,每人平均可达到1500斤。洮河引水工程也已经全面铺开,竣工以后,黄土高原靠天吃饭的历史就要结束了。

雁滩公社的见闻,省委领导所描绘的美好前景,都使彭德怀心情振奋,激动不已。兰州,西北高原,还有谁比彭德怀更熟悉这座城市和这片土地!这里的土地是他和战士们用血汗浇灌过的,这儿的人民是与他有着血肉关系的、灾难深重的人民。他清楚地记得解放兰州前,他带领参谋人员和部队指挥员察看地形时所看到的那种悲惨情景:老人、妇女和孩子,一个个面黄肌瘦,衣不蔽体。有的人家,五六口人只有一条破裤子,谁出去谁穿,在家时,男女老少赤身蜷缩在土炕上,靠彼此体温抵御严寒的侵袭。寒冬腊月,民工们没有鞋袜穿,赤着双脚为部队抬担架、运军粮,支援前线。想想那时,再看看现在的雁滩人民公社,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过去那种悲惨岁月一去不复返了。面对这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彭德怀怎能不由衷地感到高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