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县全县是一个人民公社,共有8万多人口,分8个生产大队,10个农场(原来的国营农场),共有耕地24万亩。公社是9月2日试办,11日正式成立的。成立的时候,群众写了7万多张大字报,表面看去轰轰烈烈,实际上由于公社的成立过于仓促,规模又过大,许多问题难以解决,群众的反映是各不相同的。
贫农最积极,他们要求“割掉资本主义尾巴”,把所有的生产资料都交给人民公社,不要任何代价。
中农很勉强,有些随大流,有些是被迫的。
富农思想有抵触,他们有的把猪羊藏起来,把毛驴杀掉……
听到这里,彭德怀想起毛泽东主席说过的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话,心头顿时出现一个问号。他对刘孟晋说:“你们一县一个公社,不一定是方向。公社并不是越大越好,主要看对发展生产有利没有利。超过现实条件就不能算先进了。由高级社并公社的时候,要能避免发生破坏生产资料的现象就好了。”
刘孟晋又介绍了公社组织领导生产和生活的情况,也都不是令人鼓舞的。
由于公社规模太大,住地又很分散,干部感到组织领导生产很困难。
全县除城关和七里镇两个镇外,全部实行了供给制,吃饭不要钱,穿衣发代金。
公社化以后,有的人劳动生产很积极,也有的人产生了依赖心理,少数懒人很高兴……
彭德怀越听越觉得情况复杂,决心再深入地摸一摸,便对刘孟晋说:“明天到生产大队去看看吧。”
第二天(10月24日),在县委副书记的陪同下,彭德怀参观了县城外的杨家桥生产大队。首先引起他注意的是随处可见的浪费现象。从棉田通向村里的沙路上,哩哩啦啦到处是一团团雪白的棉花,远看就像初春尚未融化的残雪。菜地里,大白菜零乱地堆放着,菜叶菜帮散落得遍地都是。看到这些,贫苦出身、自幼饱受饥寒的彭德怀非常心痛。他尝过数九寒天光着脚板上山砍柴的滋味,懂得那一朵朵棉花的可贵。他对刘孟晋说:“应当派人把地上这些棉花捡起来,丰产了,还要丰收才行啊!”
在菜地里,彭德怀一边拾着地上散落的菜叶,一边和蔼地嘱咐身边的社员:“应当把这些菜叶都收拾起来,大叶子晾干,还可以吃嘛!”
到了村里,社员们正在开饭,彭德怀走过去,用勺子搅着盆里的稀面汤看了看,发现下面是些大大小小的土豆块,便问炊事员:“社员每天都吃这个?……小娃娃也吃一样的吗?”
炊事员点点头。
彭德怀转身带着疑惑的神情小声对刘孟晋说:“这么多人一起吃饭究竟行不行?”
中午,彭德怀面带忧郁地来到生产大队队部,只见饭桌上摆着热腾腾的四大盘炒菜和一大盘雪白的花卷。不用说,这是专为他们这些“上面来的大首长”准备的。彭德怀在餐桌旁站了一会儿,很自然地立刻想到在公社食堂看到的那一大锅土豆清汤,他没有说话,只用眼神向陪同他的刘孟晋示意:“回县委招待所去吃饭!”就转身出门,上了吉普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