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谈判活动中,有时会碰到一些桀骜不驯、气势汹汹的对手。遇到这种情况,一向文明待人的周恩来会采取先治气、后治心的谈判谋略,即首先以“勃然大怒”的姿态和严厉尖锐的语气进行反击,将对手的气焰压下去,促使对方的士气下降,然后再设法使对手心悦诚服。
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后,周恩来作为中共全权代表前往西安参与处理事变,在他的“主谋”下,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事后,张学良将军在护送蒋介石回南京后被扣留。这样一来,东北军中一些少壮派纷纷把怨恨指向周恩来,甚至要对他动“真格的”。危难之中,周恩来再次显示了卓越的平息非常事件的才能。
当时,在西北军杨虎城部做地下工作的王炳南,听说东北军中主和的王以哲军长被少壮派暗杀,马上去将消息告诉周恩来。不料,王炳南还未到,一些东北军青年军官已杀气腾腾地先一步闯进了周恩来的住所,要找周恩来评理和算账。
在这紧急关头,周恩来镇定自若,他猛地站起来一拍桌子,既威严而又先发制人:“你们要干什么?你们以为这样干就能救张副司令出来吗?不!这恰恰是害了张副司令!你们破坏了团结,分裂了东北军,你们在做蒋介石想作而作不到的事情,你们是在犯罪!”在周恩来的严厉训斥下,无理闯进来的几个青年军官气焰顿敛,立即跪下来向周恩来认错请罪。
为争取东北军官兵中的大多数,周恩来在东北军主和的王以哲军长被杀后,亲自率领中共代表团成员前往吊唁王以哲。在吊唁中,周恩来沉痛地对王以哲夫人说:夫人,王将军不幸被害,我代表共产党和红军,表示沉痛的哀悼!王将军是东北军的元老功臣,也是我们忠实的朋友。他为维护和谈成果而被害,这不仅是东北军的损失,也是全国老百姓的损失!那些不顾大局杀害王将军的人,不但应受到东北军广大将士的谴责,而且应该受到全国老百姓的谴责!夫人,希望您保重身体,和东北军兄弟,和我们一起为实现收复东北而努力。
周恩来推心置腹的语言,深深感动了东北军全体将士,激起了他们对少数少壮派军官闹事的愤恨,孙铭久、应德田、苗剑秋等少壮派军官也意识到自己闯了大祸,要求离开东北军或者“引咎自戕”。周恩来经过权衡,决定将他们送往红军驻地后再转到天津去。他们一走,要替王以哲报仇的人失去了目标,从而避免了一场东北军内部大规模的自相残杀。
在1972年中日恢复邦交正常化的谈判中,周恩来再次施展了治气与治心相结合的谋略并取得成功。
中日谈判中有两个问题双方曾一度处于僵持状态。第一是“结束战争状态”问题。日方认为,根据日华和平条约,与中国之间的战争状态已经结束,因此,在联合声明中没有必要再提结束战争状态问题。中方则认为,“日台条约”是非法的,因此,中日间的战争状态并未结束。第二是“复交三原则要写在一起”的问题。中方坚持要写在一起,而日方则要求分开,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和第二条“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以写进联合声明,但第三条“日台条约是非法的,也是无效的,必须予以废除”不要写进联合声明,处理的办法是由日本政府通过别的途径来表示这个意思。
当时日本参与谈判的高岛条约局长气焰十分嚣张,他讲了一通条约理论,然后阐述日本的立场,并批驳了中国的方案。他一个劲儿往下说,在座的中方人员强忍内心的不满。会谈的当天下午,周恩来与前一天判若两人,他以严厉的口气谴责日方说:“听了今天外长会谈的汇报。高岛条约局长是破坏日中邦交正常化来的吧。日中邦交正常化是个政治问题,不是法律问题,高岛局长是搞讼棍那一套嘛!我不认为高岛局长的意见是田中首相和大平外相的本意。”周恩来的这番话使谈判气氛骤然紧张起来,田中首相虽然竭力为高岛辩解,说高岛个人的意见,也是日本政府的意见,但他对谈判前景也着实感到忧虑,觉得无论如何这次不能空着两手回国,如果谈判破裂,很可能会导致内阁总辞职。高岛见自己的说明使谈判遇到挫折,心情更不好受。周恩来施展的先治气,后治心的谈判谋略见效了。
日方不再盛气凌人,周恩来也就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适当让步,见好就收。关于结束战事状态问题,周恩来出了个主意,在措词上作些调整,改成“结束不正常状态”。同时鉴于日方同意增加反对霸权条款,缔结日中和平友好条约,周恩来放弃了把复交三原则一起写在联合声明里的要求,给田中一份“人情”。
所有问题都解决了,就等着双方政府首脑和外长签字喝香槟酒了。9月28日下午,由田中首相主持在人民大会堂宴会厅举行答谢宴会,会场上洋溢着欢歌笑语。田中和周恩来回顾谈判过程,互相称道对方的顽强精神。周恩来侧身对大平外相说:“会谈中间,出于我方的立场对高岛局长有几句话过于言重了。说真的,中国很需要他这种训练有素、精明强干的外交官。”这就是周恩来的高明之处:既将对手打哭,又能将其哄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