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官场,把“忍辱至三公”视为做官秘诀,就是说只有忍受屈辱才能位极人臣。当然,为了头上的乌纱帽,为了一己私利去忍辱负重不值得效法,但是为了人民的事业去忍辱负重则无可非议。
周恩来的人生轨迹虽有波波折折,但却没有大起大落,这在相当程度上有赖一个“忍”字。他是那种刚柔相济、外圆内方的人,最懂得以忍求进、以屈求伸的辩证法,为了达到目标,他有极大的耐心,能够忍受各种屈辱。
美国人谢伟思在重庆美国驻华大便馆工作时,同周恩来接触较多,他谈他亲身的体验时说:“我未见过周发怒发火或心烦意乱,他总是那么平静,镇静,我没有见过他克制不住自己的时候。”冯玉祥将军在就皖南事变一事与周恩来交谈后在日记中记载:“他很能忍耐。”的确,忍辱负重、忍中求进是周恩来作为一个政治家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领导者在必要时,应忘记他所受的侮辱”丆这是周恩来的座右铭。他把忍受屈辱当作锻炼意志和才干的手段之一,他曾自勉勉人地指出:“我们在政治生活中要锻炼得能听完使自己最难听的话,不可因为触及自己的痛处,就面红耳赤,立即起来辩解,打断人家的话。在学习生活中要锻炼得能听完自己认为平淡无奇的学术报告,要把应该的但自己感到最枯燥的书读完。”
周恩来在他的政治生涯中,所受委屈所在多有,好在他“宰相肚里好撑船”,皆能大度容忍,出柳暗而见花明。
1958年,周恩来的政治生命遭到一次严重的挑战。这年一月的南宁会议上,周恩来因为过去在经济建设上力反冒进,受到毛泽东的严厉指责,在这严峻时刻,周恩来没有起来争辩,而是在大会上作了自我批评。同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前夕,周恩来将其秘书范若愚召去,说自己要在八大二次会议上作个发言,主要是反省自己“反冒进”的错误。因为是作检讨,所以要由他口授内容,范若愚整理成文。据范若愚回忆,周恩来讲着讲着就进行不下去了,由于内心有矛盾,他几乎流出了眼泪,最后只好分阶段地进行,周恩来讲一段,范若愚回去整理,依次循环,直到完成。检讨稿整理出来后,周恩来看到上面有他与毛泽东“风雨同舟,朝夕与共”的叙述,他生气地对范若愚说:“这不对!1945年后才是这样。1945年以前我和毛主席意见并不总是一致的”,“这说明你对党史知识知道得太少。”他讲这话时,几乎流出了眼泪。
英国作家迪克•威尔逊曾说:周恩来的“实力”正在于:“他习惯地拒绝对毛的斥责作出反应,不冒犯毛的无上权威,不加入毛的反对派。相反,他温顺地接受了这种斥责,这在毛的副手中是独一无二的。”周恩来在中共最高权力空间生存达半个世纪之久,而且他还是建国后中共领导集体中少有的职位曾高于毛泽东的人,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
忍辱负重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软弱无能,汉代名将韩信少时受人欺侮,忍受了“胯下之辱”,但没有人因此否认韩信是有勇有谋之人。忍辱负重有无必要,要依环境和条件来定,在必要时就得忍辱负重,而不能径情直行。古人云:“必胜非勇,能胜能不胜之谓勇。”此为至透至彻之言。
延安整风时周恩来承认:母教的过分仁慈和礼让,对他的性格有影响,纵观周恩来的一生,他的忍让并非都有必要,但总的来说,他是一个忍于所当忍、退于所当退的政治家,外国有人把周恩来比拟为“有弹性的优质钢”,是很有见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