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周恩来为人处事,非常讲究知恩图报。他自己扶助他人绝少有功利感,但对于曾经教育过他、帮助过他的人则时常感念,没齿不忘,并用各种形式报答他们。他铭记着中国的一句古训:不能过河拆桥。
在延安时期,一位外国记者问周恩来是如何走上革命道路的,周恩来回答说:“少年时代在沈阳读书时,得山东高盘之先生教诲与鼓励,对我是个很大促进。”高盘之先生字亦吾,1881年生于山东章丘一个清贫的书香世家,自幼聪颖好学,被塾师誉为“神童”。1901年他考人山东高等学院,每次大考都名列前茅。1903年高盘之在进步教师萧少瑜的启发下,先后组织“乐群学会”、“玫瑰花诗社”两个学生组织,与会员赋诗论文,抨击时弊。1905年冬,他与这两个组织的骨干成员秘密加入同盟会,开始从事革命活动。1907年,高盘之领导轰动省城的高等学堂反清斗争,遭到清政府通缉而亡命东北,到沈阳东关模范小学担任历史、地理教师。1910年,十二岁的周恩来就读于沈阳东关模范小学,遂成为高盘之的弟子。高盘之忧国忧民的情怀、渊博的学识很为周恩来所敬仰,在其影响下,周恩来率先在全校剪掉长辫子,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高先生也很器重周恩来。1913年,十五岁的周恩来毕业于沈阳东关模范小学,准备南赴天津投考南开中学。临行前,他与高先生同宿一夜以表惜别之情。高先生说:“我仅问你一事,孔子曰‘君子有三乐’,你可知晓?”周恩来不假思索地回答:“‘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地’,此其一乐;‘父母俱在,兄弟无故’,此其二乐;‘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此其三乐。”高先生满意地说:“有你这样一位英才弟子,我愿足矣。”周恩来紧紧握住高先生的手,潸然落泪。第二天清晨,高先生把写有“翔宇”二字的纸片递给周恩来,说是斟酌忖度多日后想出来的,意在祝愿少年周恩来如鲲鹏展翅,翱翔九天。从此,“翔宇”就成了周恩来早年发表文章及留日、留法期间常用的名字。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作为总理虽然位高权重,但他并没有忘却高盘之这位恩师。1950年12月,高盘之的儿子高肇甫应周恩来之邀来到北京,周恩来热情接待了他,说起高先生,周恩来情不自禁,诚恳地表白:“没有高先生的教导,我不会有今天。”1961年,高肇甫夫妇带着三个孩子回北京探亲,周恩来获悉后,再次邀他们相见,详细地询问高师母的健康状况,并让秘书搬出一包礼物,托他们带给师母,此外还附上放大的高先生的照片一张。这张照片是高先生在他毕业时送给他的,后来几十年一直珍藏在身边,深恐或失。
长征途中,当时任兵站部部长兼政委的杨立三坚持给病重的周恩来抬担架,他和同志们在饥寒交迫中,抬着周恩来走出沼泽泥潭的草地后就累病了。十九年后杨立三去世,身为国务院总理的周恩来,无论如何要亲自给杨立三抬棺送葬,以报答杨立三的恩情。其中表现出的古道热肠,令人联想到仗义侠士之风,并最足以印人肺腑。
还有一件小事,虽与周恩来本人并无多大牵连,但亦可从一个侧面反映周恩来不忘旧恩的人伦之情。
冒广生(字鹤亭)在北洋政府时代曾任江苏淮阴关监督,而他能担任该职,则完全是凭借周恩来叔父周嵩尧的关系。周嵩尧当时任江苏督军李纯的秘书长。由于这层渊源,冒周二家遂成世交。1957年,冒广生解放后首次来北京,住在他儿子舒湮家中。仲夏的一天,周恩来轻车简从,前往探视冒广生,这次见面话题甚广,从家世渊源到官场见闻,从学术问题到陈年诗稿,尽在其中。谈兴正浓处,周恩来若有所思地说:“我想起一件事,舍弟和令媛还有过婚约。我告诉他来拜会鹤老。”
冒广生不太经意地说:“小女早年亡故。这事已经过去了。”
周恩来正色道:“亲戚关系正和同志关系、朋友关系一样,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历史是不能任意改变的嘛。我们共产党也是人,不是六亲不认的。”将旧时一纸因故未能履行的婚约上升到如此高的程度来对待,这在一般人看来似乎有些小题大做,殊不知这正是周恩来的过人之处,也正是周恩来的人格魅力之所在。人人都说周恩来有人情味,最能团结人,感化人,但不是人人都了解其中缘由,只有细心体味周恩来的人生境界,方能破译他之所以为人格典范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