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意做事,不尚高论

新中国成立初期,有人问周恩来:“你为什么不做些理论方面的工作?”周恩来反问:你怎么讲这个话?我们这么大的一个国家,有那么多具体的事,总要有人去管它,我多管些这类事,就可以让毛主席有更多的时间去考虑一些更大的问题。的确,周恩来是一个辛勤耕耘的人物,是一个用埋头苦干而不是用高谈阔论实施领导的政治家,他宁愿把时间花在建设性的劳动上,从真实可见的成就中得到满足,尽管他每天为各种事务绞尽脑汁,但第二天早晨又像一位刚刚度假归来的人,容光焕发、充满激情和信心地处理新的问题。再棘手的事情他都有兴趣,有办法,即使是一团乱麻,他也能理出头绪。

周恩来这种实意做事的处世风格,在某些人看来,不免有“事务主义”的倾向,在延安整风时期,周恩来自我检查和受人帮助的缺点之一也正是“事务主义”。不过习惯成自然,这种“事务主义”在以后并未得到有效的匡正,反而在新的政治环境中得到更大的发展。建国后,毛泽东意识到,在一个拥有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一刻也少不了这位办事细密、不知疲倦的总理。有了这样一位“管家人”,他才可以腾出更多时间来考虑大政方针和各种抽象的哲学问题。

周恩来虽然事务缠身,但显然乐此不疲。毛泽东很满意这种分工,1972年,当他会见来访的美国总统尼克松时,明确告诉对方,当涉及特定国际问题和具体事项时,应该和周恩来去讨论,“我和你只讨论哲学上的问题”。

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曾对毛泽东与周恩来作一比较:

毛是活动家,原动力,创始者,是交替运用突然袭击、紧张和松弛而取得成就的策略大师。他不安于长时期的稳定,而且对变化的速度从不满足,但他是重实际的,能够以极大的耐心分阶段地达到目标。

周喜欢具体执行一项计划(毛则对这种工作感到厌烦),而且问题越复杂越好。周能很快抓住问题的核心,把不切实际的东西丢掉……当革命的钟摆摆到平稳之点时,周的工作最为精彩。他是建筑师,不是诗人。

周恩来的埋头苦干,不仅留下了“勤政爱民”的良好公仆形象,而且还能超脱于一些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思想交锋,避免祸从口出,惹火上身,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著名的中国现代史学者陈志让先生指出:“谁也承认他(周恩来)是一个干材,对人有礼和蔼细致,但不大谈哲学思想(他接见美国年轻学者时,关于哲学的问题,他总请姚文元和张春桥答复),不大谈路线方针,别人定路线,他去执行,组织执行的能力特强。所以搞思想路线的人被打得头破血流,周恩来继续在政治局担负重要的职责。”周恩来并非不懂哲学和大政方针,相反正如尼克松所言,周恩来对哲学、历史、文化、经济都很在行。他之所以不谈哲学和路线方针,是因为在“文化大革命”这种特殊条件下,任何高谈阔论都可能是犯忌的,而忙于事务则不至于成为被打倒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