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节:崛起(1)

第五章,崛起

一,来自海军中尉的刺杀

1932年,日本在上海"一·二八"事变中再次获胜。5月5日,国民党政府与日本签订《淞沪停战协定》: 上海至苏州、昆山地区中国无驻兵权,上海为非武装区,但日军可在上述地区驻"若干"军队。

日本政府签署的这些条件,根本不能满足军部正在崛起的一伙少壮军阀的胃口。

十天以后,5月15日下午5点30分,东京。海军中尉三上卓带领黑岩勇、山岸宏等海军青年军官,闯入内阁首相犬养毅官邸。来者共有9人,分成两批。一批走前门,一批走后门。警卫官邸的警察在枪口下很快被制服。

在官邸餐厅内,三上卓见到了犬养首相。他毫不犹豫地扣动了扳机。

枪没有响。枪机戏剧般地出现故障。

"如果听我说了,你们就会明白。"犬养首相被拉到满是军人的会客室时,力图镇静地解释道。他还想说服这些配带武器的不速之客。

"我们为什么来,你清楚!有什么话快说!"三上卓吼叫着。

"讲话没用!""开枪!"

黑岩勇和三上卓一齐朝犬养的头部开了枪。犬养毅满身血污倒在榻榻米上,当即毙命。

"把皮鞋脱掉吧!"是这位不赞同军部专制的首相说的最后一句话。

军官们是来刺杀他的。没有人按照习惯,进屋脱鞋。

随着犬养首相的葬礼,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短暂的政党政治,在日本寿终正寝。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战败,才有人出来说:犬养毅被谋杀使日本民主政治的发展受到致命打击。

日本历史学家猪木正道评论说,"五·一五刺杀推翻了两次护宪运动中先辈们费尽心血才粗具规模的议会政治,倒退到在帝国议会中没有基础的超然内阁时期"。

军人飞扬跋扈的时期已经到来。

近代日本政界的每一起刺杀,几乎都以中国问题有关。中国是一快肥肉。为了吞下这快肥肉,日本几届首相纷纷跌落。

刺杀犬养首相,起因于"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对华政策的分歧。

犬养毅是日本政界著名民主人士,与孙中山关系很深,一生致力于确立政党政治。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列出对中国革命提供有力帮助的22位日本友人,排第三位的便是犬养毅。

排第一位的日本革命者宫崎滔天曾经说过:"现今各国无一不垂涎于支那,即日本亦野心勃勃,日本政党中始终为支那者,惟犬养毅氏一人而已。余前往支那一切革命之事,皆犬养氏资助之"。

犬养毅为支持孙中山在日本开展革命活动发挥了很大作用。每当孙中山落难,他就为收容孙中山在日本奔走斡旋。辛亥革命爆发后,他很快到上海,买力地声援孙中山上台,激烈地反对与袁世凯妥协。

犬养的身材十分矮小。他是在既不能控制军部一手操纵的"九·一八"事变、又不能制止国联派出调查团的若槻内阁倒台后出任首相的。与国民党领袖人物的关系是他独特的优势。甚至蒋介石落难日本时他对蒋也有过帮助。南京政府的很多要人都有与他有私人联系。犬养毅认为解决中国问题的基本方针应是,承认1922年华盛顿的《九国公约》。公约第一条就规定:"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行政权的完整";日本也在公约上签了字。犬养坚持认为,若按照军部的意思,否认中国对满蒙的主权,即使一时能够使满洲从中国分离出来,两者最终仍会合为一体。这已为历史所证明。

"九·一八"事变后,犬养决定走一条危险的钢丝: 使日本的权益和中国的主权在满蒙都能顾及。

1931年12月20日左右,他秘密派遣萱野长知为特使前往南京。

萱野是退役军人,曾加入中国同盟会,追随孙中山达30年之久,与孙中山和国民党的关系比犬养毅更深。武昌起义前,孙中山曾对萱野以广东革命军顾问之重任相托。1925年孙中山临终时,他是惟一侍奉在侧的日本人。由他来调解日趋紧张的日中关系,再合适不过。

萱野在南京活动期间,为了询问犬养首相的意向,拍发了一份很长的密码电报,却没有任何回音。于是连续拍发好几份电报,都杳无音信。

犬养毅的秘密活动就是通过这些电报暴露了。扣下电报的是内阁书记官长森恪。他与军部的少壮军人关系密切,森恪先把电报内容告诉了少壮派军官,再通过犬养毅的儿子警告犬养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