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十月的普通秋夜,挟裹着寒冷的风敲打着窗棂,久久地读着这珍贵的信札,我的心中掀起一阵又一阵热浪。那是1993年8月底,收到远在郑州的于黑丁老人的来信,立即被他开头的话语感染了:“我48年梦想再次投入母亲般的延安的怀抱终于实现了!短短几天匆忙的生活,我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延安的大变革中一切新的事物、一切悦耳的声音、一切激动我的心肺情爱,充实了我的追求,丰富了我的感情……”没有在延安的亲身生活,是写不出这些滚烫的话语的!因而,我对于老产生了极大兴趣,努力搜寻有关他的资料。
于黑丁,山东人,小学毕业后离家到青岛市立中学求学,1928年结识了时任市立中学国文教师、著名作家王统照,经王统照细心扶植、栽培,爱好文艺的于黑丁于1930年起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33年,参加左联,成为左翼文化运动的骨干力量。为躲避国民党缉捕、迫害,35年秋到达上海认识了鲁迅先生,这在鲁迅日记中有多处记载。1938年他到武汉,和臧克家一起组织了文化工作团,成为抗日战地的一支文艺兵。建国后,历任中南文联副主席、党组书记,河南省文联主席、作协主席等职。
他在来信中说到,听说周总理七十年代曾回延安,请我帮他寄些资料,并恳切地说:“我回忆录中总要写一大段总理的事,我到延安就是在总理的关怀和安排下离开了当时那个被国民党统治下的雾重庆。”看到这段话,我更想弄清他的生活轨迹。
一九三八年底到一九四零年初,由于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从武汉转移到重庆,他也来到重庆,担任东北救亡总会举办的《反攻》文艺期刊的编委,和老舍一起参加文艺活动。1940年秋,国民党反动派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周恩来副主席决定把一批进步文化人输送到延安,并亲自找他和曾克谈话,安排他俩奔向延安。在延安,组织安排他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秘书长和《谷雨》月刊编委,他特别感激周副主席。
延安的快乐生活使他难忘,最让他难忘的是1942年。那年四月,毛主席为召开文艺座谈会,找了不少作家、艺术家调查研究。于黑丁也在受邀之列。当他一个人来到毛主席的住处,心情非常激动。他汇报了到延安的深切感受,联系鲁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后说,脱离社会实践,生活的路子窄了,创作自然也就要害贫血症,正如同一棵大树失去阳光雨露的抚爱和滋润再也见不到常青之叶那样。毛主席连连称赞鲁迅伟大、见解深,并深情地说,延安人民是伟大的,他们支持了抗日战争,对革命贡献很大。我们根据地越发展越大,延安是我们的落脚点,也是我们的出发点。要爱延安,爱延安人民,要用这种感情来表现革命圣地和革命人民。随后,于黑丁参加了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延安文艺座谈会,直接聆听了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立即投身于深入群众深入生活的洪流之中,参加了烧炭队,创作出《炭窑》小说。在以后的年月,佳作迭出,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北荒之夜》《火场》《战友》《沁河岸上》《战地报告》《母子》《农村故事》《回家》《流浪》《雾》《夏》《区委书记》,评论集《文艺论》《生活·创作·学习》《作家·时代·生活》等。
牢记毛主席“爱延安爱延安人民”的教导,老一代作家不仅在创作上步步登高,还时时不忘扶掖年青一代。他在信中高兴地说到:“趁我回延安这个难得的机会,我认识了陕西和延安文艺界一些很有希望的中青年作家,其中如陈忠实同志、高建群同志和你这位散文家。……特别是你的散文透过语言文字之美使那吸引到生活清新感人的气息和作者对乡土发出的真情实感。我极为欣赏地赞成你为散文发出的观感:散文之美,来自作者对生活深深的爱。”也许,正是像于老这样老一辈作家的谆谆教诲,使我从未熄灭心中文学的烈火,并不断地在崎岖的创作道路上艰难跋涉。20多年后,又一次重温于老的教诲,既倍感亲切,又豪情满怀,虽然我可能写不出时代华章,但我的笔要无愧于时代、无愧于生我养我的这片神圣土地。
2013.10.19夜—10.28于新华园
(原载2014年第1期《宝塔山》)
于里丁与赵树理(中)陈荒煤(左)40年代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