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k href="/Uploads/book/15780154153404/OEBPS/Styles/stylesheet.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head> <body> <h2>“红都探险”架起中美友谊桥梁</h2> <p class="bodytext">在中国知识阶层,我武断地认为大概没有人不知道《西行漫记》这本书的。可谁义能知道,本书的作者不只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一人,还有他的发妻海伦·斯诺。</p> <h3 class="sigil_not_in_toc">从“一二·九”运动说起</h3> <p class="bodytext">1928年,不满23岁的斯诺从美国来到上海,身份是周刊《密勒氏评论报》的助理编辑,后来又兼任纽约《太阳报》和伦敦《每日先驱报》驻上海的特约通讯员。从1929年起,斯诺开始遍访中国内地的主要城市,对中国当时的社会情况有了一定了解。“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斯诺曾以战地记者身份前往东北采访。返沪后,又经历了“一二八”抗战。他根据见闻,在1932年底完成了他的第一部著作《远东前线》,颂扬东北和上海军民的英勇抗战,同时根据第二手材料,对江西苏区的情况作了报道。23岁的海伦·斯诺是小有名气的旅行作家,为寻求自己的未来,于1931年8月从美国西雅图乘船来到上海,在美国驻上海领事馆任秘书。工作中认识了埃德加·斯诺,翌年的圣诞节两人在上海结为伉俪。1933年秋,斯诺离开上海到北平的燕京大学新闻系执教,他们家就住在北平崇文门内苏州胡同里的盔甲厂13号。</p> <p class="bodytext">斯诺夫妇爱好和平,主持正义,他们十分关切中国的命运,热情支持和保护学生的爱国热情,他们家成为北平爱国进步学生常去的场所,燕京大学的王汝海(黄华)、清华大学的姚克广(姚依林)等都是他家的常客。这些人在斯诺家里商量了“一二·九”运动的具体步骤,并把12月9日、16日两次大游行的路线、集合地点都告知斯诺夫妇。游行前夕,斯诺夫妇把《平津10校学生自治会为抗日救国争自由宣言》连夜译成英文,分送驻北平外国记者,请他们往国外发电讯,并联系驻平津的许多外国记者届时前往采访。游行当日,斯诺夫妇和其他外国记者跟着游行队伍,认真报道了学生围攻西直门、受阻宣武门的真实情况。斯诺给纽约《太阳报》发出了独家通讯,在这家报纸上留下了有关“一二·九”运动的大量文字资料和照片。北平沦陷后,斯诺夫妇在自己的住所里掩护过不少进步学生,帮助他们撤离北平,参加抗日游击队或奔赴延安。</p> <h3 class="sigil_not_in_toc">不达目地誓不休</h3> <p class="bodytext">斯诺是怎样产生访问陕北动机的呢?这事与宋庆龄有关。他为撰写宋庆龄传记,1931年9月在上海拜见宋庆龄,进行了多次长谈。他被宋的伟大人格深深感染,并同她建立了真挚的友谊谊关系。经宋庆龄的介绍,斯诺结识了鲁迅。在他们的影响下,斯诺“在对中国的现实认识上,来了一个飞跃”。后来,在鲁迅的具体指导下,斯诺编辑了英文的中国左翼作家短篇小说集《活的中国》。</p> <p class="bodytext">1932年,海伦·斯诺在上海莫里哀路二十九号孙中山老家会晤了宋庆龄,她回忆说:“孙夫人亲自来门口接我,客厅的小壁炉架上,悬挂一幅很大的孙博士遗像雄视整个房间。她印象中孙夫人天生情趣高洁,生就一副儒家妇女懿范,自然很有教养,有着女性的温柔优雅的天赋。再加上她所受到的美国南方卫理公会的教育,使她成了美国南方的尊贵小夫人,温文尔雅而又活泼甜美。”</p> <p class="bodytext">1936年,斯诺从学生那里得到了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的消息,新闻记者的敏感,使他立刻萌生了要到陕北红区,亲眼“看一看蒋介石费了十年时间试图‘清剿’的究竟是些什么人”的念头。但怎样去呢?一时无策。他又去拜访宋庆龄,正好宋庆龄接到有关人士转来的中共中央的电报,请宋帮助邀请一名诚挚的西方记者和医生到陕北访问。经宋庆龄介绍,这年6月,他带着中共北方局用隐性墨水写给毛泽东的介绍信,带着两架照相机、24个胶卷和许多笔记本,在张学良的帮助下,从西安进入红区,冲破了国民党当局对红区长达9年的新闻封锁。开始了他的被后人称作“伟大的探险”的旅程。</p> <p class="bodytext">当斯诺从保安归来,就滔滔不绝地给海伦讲他的陕北见闻,海伦听得很兴奋。儿乎无法相信,在中国偏僻闭塞的西北一隅,竟然有这样的新思想、新人物,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崭新力量建设新文明,开辟新天地。她将埃德加零乱的笔记读了一遍又一遍,并用打字机将其完整地打了出来,在每张照片的背后都加注了说明。当埃德加要对采访毛泽东的笔记进行整理、删节和改写时,海伦大惊失色,她觉得那是无价之宝,应该是整部作品最有价值的部分,她建议埃德加原封不动地保留毛泽东亲口所讲的每一个字。最终,埃德加接受了妻子的建议,这部分内容成就了《西行漫记》里最经典的一章—《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p> <p class="bodytext">1937年初,东北军从延安撤离,中共中央机关和军委总部从保安搬进了延安城。当海伦得知5月初中国共产党将有一次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时,她知道机会来了——将会有很多中共的首脑人物聚集延安。她决定在丈夫的西行之后,再续上一次,要亲眼去看看那些照片和笔记上记载的事实。作为一个女性作家,她还希望从自己的角度,去搜集更多被丈夫遗漏掉的素材,多采访一些红色政权下的妇女和儿童。</p> <p class="bodytext">可她的探险真的凶险!</p> <p class="bodytext">由于不久前的西安事变,西安城里的气氛非常紧张。她4月底刚到西安,就受到“关照”。无论她走到哪里,都有两名警察紧紧跟随。虽然3小时车程就可到杨虎城军队驻守的三原,但没通行证出不了西安城。多亏了西京招待所的周经理,将一个名叫肯普顿·菲奇的美国青年介绍给海伦。逃跑!只有逃跑!二人商定的逃跑时间是半夜12时45分。决定冒险的海伦趁半夜跳出窗外,在菲奇的引领下,终于见到愿意送她去三原的杨虎城将军手下的汽车司机,才出城而去。</p> <h3 class="sigil_not_in_toc">毛泽东的隽智与幽默</h3> <p class="bodytext">斯诺在保安的时候,几乎每天都去毛泽东的窑洞里坐坐。毛泽东也经常邀他来吃饭。毛泽东的饮食非常简单,经常是一盘辣椒,一盘青菜,偶尔有少许肉。主食是小米饭或馒头。即使是斯诺这样的国际友人光临,也只是加一份儿贺子珍用野果子自制的甜食。</p> <p class="bodytext">斯诺来吃了几次饭,特别不理解毛泽东为什么总吃那么多辣椒呢?毛泽东却不以为然地说,“吃辣椒多少能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革命者都爱吃辣椒。我的家乡湖南爱吃辣椒的人多,所以‘出产’的革命者也不少,如黄兴、陈天华以及红军中的彭德怀、罗荣桓、王震、贺龙等……”</p> <p class="bodytext">斯诺从未听过这样的“辣椒论”,很不理解。毛泽东兴致勃勃地说:?“有一支《辣椒歌》,我唱给你听好吗?”毛泽东用他那不太悦耳:但却非常认真的湖南腔唱起来:“远方的客人你请坐,/听我唱个辣椒歌。/远方的客人你莫见笑,/湖南人待客爱用辣椒。/虽说是乡里土产货,/天天可不能少。/要问辣椒有哪些好?/随便都能说出几十条:/去湿气,安心跳,/健脾胃,醒头脑。/油煎爆炒用火烧,/样样味道好。/没得辣子不算菜呀,/一辣胜佳肴。”接着是一阵哈哈大笑。</p> <p class="bodytext">毛泽东兴致倍增,乘兴将所作《七律·长征》抄赠给斯诺,斯诺大喜过望。这是毛泽东1935年9月下旬长征抵达哈达铺时写成的。9月29日晚,在通渭县文庙召开的部队干部大会上,毛泽东自告奋勇朗诵了它,此后便秘不示人。1937年4月间,斯诺在北平东方快报印刷厂秘密出版的《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首次刊出这首诗。后来,该书主编王福时陪同海伦·斯诺访问延安时,当面赠送给毛泽东一本。毛泽东平生第一次看到用铅字印成的自己的诗,笑着拿在手里把玩良久,表示感谢。</p> <p class="bodytext">海伦到延安后,5次与毛泽东进行长谈。在她的日记中写道:“晚上9时(8月11日),细雨蒙蒙,毛主席安然坐在庭园里的一张外国式的帆布躺椅上,吸着香烟。”海伦在回忆录里写道,“毛泽东同我握手问候,然后退回暗处坐了下来,燃起了一缕袅袅的香烟雾,神态有如居于洞穴中的阿波罗神。他从不撩起额前蓬松乌黑的浓发,也不摆弄钢笔或铅笔。他那双匀称的大手和他的语调一样安详。”</p> <p class="bodytext">“你怎样看待抗日战争的前途?”海伦问。“非胜即败,只有这两种可能,怎样才能胜利呢?我们必须鼓足勇气,继续战斗,保持士气。如果中国能够实行十大纲领,我们一定会胜利,不然就要亡国。”随后,海伦得到了一份文件,这使她成为第一位了解“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的外国记者。</p> <p class="bodytext">海伦与红军一起生活了5个月的时间,进行了广泛的采访。除毛泽东外,她最想采访的是朱德,这是此番西行的首要任务——帮埃德加做补充采访。由于长期的新闻封锁,外界对红军的了解极少,很多人甚至将“朱毛”当成是一个人。埃德加在保安采访时,朱德率领的红军队伍尚未到达陕北,这部分采访得靠海伦替埃德加补上。在海伦眼里,“朱总司令是个头发灰白的50岁的老战士,至少有半生岁月是在激烈的战斗中度过的。在他脸上深深的皱纹中,仿佛写下了中国没完没了的内战中各次战役的悲惨故事。他的嘴巴老是带着忧愁与严肃的表情,可是他一笑起来,满脸笑容,令人心醉。”</p> <p class="bodytext">海伦约见了很多人,提出了成千个问题,还采访了彭德怀、徐向前、林彪、萧克、贺龙、罗炳辉、项英、王震等十多位红军将领和董必武、徐特立、谢觉哉、康克清、姬鹏飞等有名有姓的著名人物,还为其中的34人写了小传。因为要记录的东西太多,以致她的手患上了永久性痉挛。全部采访结束时,采访笔记多达27本。6月间,海伦托人将14本采访笔记和她拍的20多个照片胶卷从延安带回北平,交给埃德加,正好赶上《西行漫记》的收尾阶段。有关朱德的第一手材料和11张照片及时地补充到书中。她采访结束后,最担心其它胶卷和采访笔记的安全,于是亲手缝了一条布袋,把笔记本的硬壳都拆掉,和胶卷一起塞进袋子里,每当有危险,就把袋子围在腰间,罩在上衣里面。回北平后,写成了堪与《西行漫记》相媲美的姐妹篇《红色中国内幕》(又名《续西行慢记》)等3本书。她非常喜欢延安,曾满怀激情地写道:“延安城的位置宛如镶嵌在城墙上的珠宝和戴在群山上的王冠。这座城市以它美丽的容貌而骄傲,雕刻华丽的大理石牌楼横跨狭窄的街道,一座座砖砌的瓦房有围墙相间。”当时的延安还没遭日军飞机狂轰滥炸,完整地保存着宋元古风。几十年后,由海伦拍摄并保存下来的延安古城照片成了这座城市最珍贵的记忆。</p> <h3 class="sigil_not_in_toc">一张珍贵照片与毛泽东的两封信</h3> <p class="bodytext">人们熟悉的毛泽东那张戴红军八角帽的照片,其实是1936年斯诺访问保安时拍下的杰作。</p> <p class="bodytext">毛泽东在生活中习惯于不受约束,不愿意受人摆弄,平时总是光着头,蓄着长发。在采访中斯诺记录了毛的许多谈话,也拍过一些照片,但总觉得不理想,不能体现“官方”风采的相片。一天,毛泽东来斯诺的窑洞看望。斯诺乘机要求为毛泽东拍照,毛泽东同意了。可是他依然光着头,斯诺又犹豫起来。此时,站在一旁的马海德,机灵地摘下斯诺头上的红军八角帽,戴在毛泽东头上。未及毛泽东反对时,只听“注意……”,咔嚓一声,这张历史性的著名照片便诞生了。</p> <p class="bodytext">现在我们从照片上还能够明显地看出,毛泽东戴的帽子有点小,头发也没有完全套进去。他本来有一顶量身定做的帽子,但平时不戴。当时警卫员说要回去为他取帽子,他阻止了,说那样太麻烦。斯诺说,窑洞光线太暗,要移到外面拍照,毛泽东服从了,并按照斯诺的“指挥”,站到指定位置。斯诺取景时,觉得站位距背景的窑洞太近,要求他向前移动几步,毛泽东也服从了,这一天他空前的配合。这张照片1936年11月14日,首次刊登在上海的英文报纸《密勒氏评论报》上,很快流传于海内外。</p> <p class="bodytext">斯诺离开陕北后,1937年初,美国女记者艾格尼丝·史沫特莱(1894—1950)访问延安。毛泽东3月1日,与她谈了当时的国内形势与中日关系问题。这个谈话,表露了当时中共的一些新政策。后来,经过整理,3月29日至4月3日刊登在延安的《新中华报》上,题目是《中日问题与西安事变》。</p> <p class="bodytext">毛泽东为了让好友斯诺及时了解党的新方针,于1937年3月10日给他写了一封热情的信,并附上这份谈话稿。信是这样的:</p> <p class="bodytext-l"><span class="k">斯洛(诺)先生:</span></p> <p class="yinwen">自你别去后,时时念到你的,你现在谅好?</p> <p class="yinwen">我同史沫得列(即史沫特莱)谈话,表示了我们政策的若干新的步骤,今托便人带上一份,请收阅,并为宣播。我们都感谢你的。</p> <p class="yinwen">此问</p> <p class="yinwen">健康!</p> <p class="bodytext-right">毛泽东</p> <p class="bodytext-right">三月十日于延安</p> <p class="bodytext">斯诺收到这封信后,十分高兴。他通过文章,在中国和外国广泛传播中共的统一战线、联合抗日的新政策。在35年的辗转奔波和动荡生活中,他一直珍藏着这封信。直到1972年,斯诺在日内瓦逝世。我国驻瑞士大使陈志方和夫人王静,应邀协助斯诺夫人整理斯诺遗物时,意外地发现了这封信,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惟一一封毛泽东写给斯诺的书信,弥足珍贵。</p> <p class="bodytext">1937年8月中旬,毛泽东三次在延安居住的小院里会见海伦。第一次谈的是1927年至1937年十年的斗争史。第二次是谈刚刚制定的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第三次是8月19日,是海伦要求赴山西前线随军采访。毛主席告诉她说:“我给你写一封证明信给在前线的邓小平。”接着就拿起桌子上的毛笔在一张毛边纸上写信。信上写道:</p> <p class="bodytext-l"><span class="k">弼时、小平同志,</span></p> <p class="yinwen">斯诺夫人随部队一起赴前方,作为战地记者,向外写报导。请在工作、生活诸方面予以协助和关照。致礼!</p> <p class="bodytext-right">毛泽东</p> <p class="bodytext">一九三七年八月十九日因为时局关系,海伦最终没有能到达前方将信交给邓小平同志。这封信一直在她手里保存了42年。1979年邓小平作为副总理访问美国,驻美使馆在华盛顿举行招待会,海伦应邀远道从康涅狄格赶来出席,在招待会上,海伦把这封信亲自交给了邓小平。从毛泽东这两封信,足看到领袖与两位外国朋友的深厚友谊,成为流传永久的佳话。</p> <p class="bodytext">虽然埃德加和海伦在事业上都是目光敏锐,才华横溢,而且相互密切合作,配合默契。但她们由于在性格、气质和对生活的态度上有所不同,终于在1949年离婚。离婚那年,海伦42岁。但她终身没有再婚,名字中始终保留着“斯诺”这个夫姓。其后,海伦用笔名尼姆·威尔斯(Nym Wales)继续写作。海伦的后半生专注于著述,一直住在康涅狄格州的麦迪逊镇,即埃德加·斯诺用《西行漫记》所得稿费买下的一座建于1752年殖民地时代的古老农舍里,在那台古老的英文打字机上,她总共完成了四五十部著作,其中一半是关于中国的。但受朝鲜战争和麦卡锡时代的影响,它们中的绝大多数没能出版,但她说“我是为了中美两国青年人所写的。”</p> <p class="bodytext-right">2015.6.11—11.20</p> <div class="img-center"><img alt="" class="img80" src="/Uploads/book/15780154153404/OEBPS/Images/480-01.jpg"/></div> </body> </html></body> <script> $(function(){ //隐藏这种标签 <h1 class="chapter-1">第一部</h1> $("h1[class^='chapter']").css("display","none"); $("h2[class^='chapter']").css("display","none"); $("body").imagesLoaded() // .always( function( instance ) { // console.log('图片已全部加载,或被确认加载失败'); // }) .done( function( instance ) { var height = $(document).height() + 100; $(window.parent.document).find("iframe").css({"height":height+"px","visibility":"visible"}); $(window.parent.document).find(".jiazaidh").css({"display":"none"}); }) // .fail( function( instance ) { // console.log('图片已全部加载,且至少一个图片加载失败'); // }) // .progress( function( instance, image ) { // console.log('每张图片加载完'); // var result = image.isLoaded ? 'loaded' : 'broken'; // console.log( '加载结果 ' + result + ' 图片地址 ' + image.img.src ); // }); }) var temp = ""; function setStyle(type,data){ if(type=="fontsize"){ $("body").css("font-size",data); } if(type=="fontcolor"){ console.log(data); $("body").css("color",data); } if(type=="scrolltime"){ //计算滚动时间 clearInterval(temp) console.log(data); if(data==0){ return false; } temp = setInterval(scroll, 40); function scroll() { var top = window.parent.document.documentElement.scrollTop || window.parent.document.body.scrollTop; top = top+parseFloat(data); window.parent.scroll(0, top); var actualTop = window.parent.document.documentElement.scrollTop || window.parent.document.body.scrollTop; if (top != actualTop) { clearInterval(temp) } } // var time = $(window.parent.document).height()/100 * data; //$(window.parent.document).find("html").stop().animate({ scrollTop: $(window.parent.document).height() }, time) } }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