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惯了陕北的黄土山,一脚踏进太行,我痴了、呆了、沉醉了,雄奇、伟岸、险峻、崚嶒、壮观……我搜尽了胸中关于山的词汇还是找不出准确的形容词。
陕北的山是浑圆的,那是经历了千万年雨雪冲刷的圆,是受过千百次风刀霜剑打磨出来的圆。刀劈斧削的痕迹被岁月的砺石锉去了棱角,变得老态龙钟,光秃秃的成了失去血色的和尚头。
太行山是年青的武士,钢筋铁骨,豪气冲天。粗粗看去,是排列在一起的石雕艺术品,或戟直插蓝天,或斧劈开大地,或雄狮跃出山谷,或天神俯临河滨,雄赳赳气昂昂,所有山的气势望一眼就能增添胆量和勇气。
陕北多山,山的变化却小,看的多了,雷同不免使人感到单调。而太行山中,抬头是景,低头是景,左看是景,右看也是景。“移步换景”用到这里是太妥贴了。你看哪,山与山交勾,峰与峰挽手,刚看那座山象唐僧帽,转过山弯回望又变成犀牛望太空。那头大象明明伸着长鼻在溪边饮水,猛然间屁股上倏地蹦出一只猴子,一会儿又变成高擎的大斧。那七仙女本来在对镜梳妆,一声呼唤,摆开了王母娘娘的蟠桃宴,仙桃正在当中。每一座山都有它的形态,双狮对舞、神龟探海、二龙戏珠、暑天冰窟、寒冬桃花、地下龙吟……光听听这些名儿就让你心驰神往。
在太行山中行走,美景目不暇接。刚才还是“高峡出平湖”,三旋两转,两山夹峙成一条线憋得你喘不过气来。人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看和太行山比起来会稍逊一筹。这里的山给人的印象是仙人精心堆砌的。这里有一个景区叫石板岩风景区,顾名思义就是用石板堆成。搭眼望去,有的山的石板是一层一层平堆起来的;有的山却是把石板竖着插起来,从山底一直插到山顶;还有的山仿佛是用粗短的石柱浇铸在一起。群山环绕,山峦重迭,奇峰突兀,台壁交错,悬崖栈道,零星人家,林木郁郁,流水潺潺,真是集中了雄、险、奇、秀为一身,会让你在喜、爱、惊、吓、赞、叹中百感交集。
太行山的悬崖峭壁形成天然屏障,它是钢铁铸成的。太行山的坚固成为人想象中的天然堡垒。远在1400年前的南北朝时,战火弥漫太行山,“你方唱罢我登场”争得十分激烈,北魏权臣高欢上欺天子,下压百官,逼跑孝武帝,另立元善为帝,迁都于邺,改国号为东魏。他虽然权倾朝野,但篡位的野心却越来越大,不久又借辞公开讨伐东魏,结果大败逃到太行山的林虑山中。这里山势陡峻,巍峨耸立,直插云霄,他看到这是一块“金汤”宝地,就大兴土木,修筑宫殿,威风凛凛地登上“金殿”称王,并踌躇满志地在山崖上刻下“天堑”两个大字,使马鞍垴成了小王国,并想以此为基地重图霸业。但高欢倒行逆施的行径并不得人心,当朝廷派张兴挂帅率兵围剿林虑山时,有一个名叫钥匙的牧羊人向大军献了“火羊阵”计策。那天晚上,3万多只山绵羊角上都绑上两根蜡烛,直向山寨冲去,高欢以为天降神兵,弃寨而逃,“金汤”宝地也没能挽救他,最终在一片反对声中身亡。朝廷胜利后去找寻那位收羊人,原是早年受高欢迫害隐居林虑山中人。
然而,太行山终究是英雄山。在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依据太行山沉重打击日本侵略者,慷慨激昂的《我们在太行山上》唱出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太行山成为晋察冀根据地的核心,象一把锋利的尖刀插入敌人胸中,成为不可逾越的屏障。看来,真正的铜墙铁壁是统一的民心。
乘着新世纪的晨光,我们游览了“人工天河—红旗渠”,这条1500公里的长河,全是在太行山的钢筋铁骨上穿过的。那是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的10年间,林县人民靠着洋镐、炸药、小推车,勒紧腰带,饿着肚子,硬是削平了1004座山头、跨越850条沟壑、开凿过水隧道70座、架渡槽90座,使“滴水贵如油”的林县一改旧容颜,红旗渠精神陈誉为“中国精神”“中华民族魂”。各国政要和友人也盛赞红旗渠,说“现代化十红旗渠精神=世界更美好。”我们会见了当年修红旗渠的排险英雄任羊成和李改云、郭秋英等劳动英雄,听着他们催人泪下的回忆,我坚定地认为:民心是坚不可摧的。民心齐,泰山移,几时背离了民意再坚固的堡垒也会倒塌,我心中深深珍藏了红旗渠这祯太行山最绚丽的山景。
2002.1.7
(原载2002年3月6日《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