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一朝被史学界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相对最富裕的一个朝代,读读孟之老的《东京梦华录》和《西湖老人繁胜录》,看看《清明上河图》即可证实。宋朝确立了土地私有产权制度,买卖自由,人口流动性增强,商品经济和科技都空前发展,据现代专家统计,北宋时期的国民生产总值占了当时世界的80%,是明朝的10倍之多。四大发明中火药和活字印刷是北宋期间成熟的,现代纸币就起源于北宋年间的“交子”。那时海外贸易十分活跃,与南洋、中东、非洲、欧洲等50多国贸易,活脱脱一个“泱泱大国”形象。特别是文化艺术跃上高峰,国人口头的“唐宋八大家”中除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外,其余六人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都为宋代。而且宋词在唐诗的基础上又有飞跃,可称为中华文化的响亮品牌。无怪乎,当代有文人撰写了《我想生活在宋朝》的文章。
笔者学识肤浅,为写范仲淹、沈括、韩世忠三部长篇,游弋过从宋太祖到南宋亡国的苍茫史河,常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经济、文化都比较先进、疆土又大的堂堂大宋会一次次败于相对落后的“蛮族”小国辽、西夏、金呢?
回溯历代王朝,在位皇帝重视文化的程度莫过于宋。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是武将出身,担任后周王朝的殿前司都点检,可能是他看到唐以来武人当权的弊端和自己“陈桥兵变”夺得后周皇位的经历,执政后加强中央集权,以防止军队中出现个人势力。他另立新政,提倡“文人政治”,并声言“不杀士大夫”。继承他皇位的太宗皇帝赵光义又不善武功,登基后对他的思想进一步发展,极力扩大科举制度,设立考课院、审官院,使“重文”成为制度。第三代皇帝宋真宗还亲写《劝学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出厅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
出于这种理念,宋朝皇帝都有较高文化修养。北宋亡国皇帝徽宗赵佶酷爱艺术,在位时成立宫廷画院——翰林书画院,将画家的地位提到历史上最高的位置。当著名画家张择端将《清明上河图》呈献给他,喜出望外的徽宗用他著名的“瘦金体”书法在图上题写了“清明上河图”五个字,并钤上了双龙小印(今佚)。他称得上是大牌书画收藏家,组织文人编了《宣和画谱》《宣和书谱》《宣和博古录》等美术史书籍。他的书画造诣很深,像他的书法《千字文卷》挺拔秀丽、飘逸犀利,别具一格。他的画作《池塘晚秋》《雪江归棹》《芙蓉锦鸡》都成为后代收藏的珍品。南宋开国皇帝高宗赵构是他的第九子,其书法洒脱婉丽,自然流畅,颇得晋人神韵,影响和左右了南宋书坛,使南宋几乎掀起了一个学书高潮。
旧戏文里有“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唱词,正是宋王爷追求“平安”“繁胜”的真实思想。他们期盼“皇朝永固”,盼望“天下太平”,热衷于琴棋书画的风雅结果露出自己的软肋。自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开始,契丹族建立的辽朝陆续派兵在边境挑衅,掠夺财物,屠杀百姓,给边境地区的居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宋辽战争长达25年,其目的在于争夺燕云十六州。由于燕云十六州是一个先进的农业区,它的农业、手工业和其它文化活动都比契丹本部地区发达,因此契丹统治者对这一地区的重要性有着足够的重视。当时宋朝除了极少数主战派,满朝上下都劝宋真宗迁都避战,在寇准坚持下,真宗赵恒亲临战阵,双方会战于距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三百里外的澶渊(今河南濮阳县西),宋虽胜,真宗为了平安决定就此罢兵,不顾寇准的反对,于澶渊定盟和解,承认契丹占领十六州,以每年向辽进贡白银三十万两、绢二十万匹为“岁币”(当时宋年收入1亿以上),来换取与辽之间的和平,史称“澶[chán]渊之盟”。此后,大臣富弼又允诺增加二十万,这些钱帛对于经济拮据的契丹来讲,无疑是天上掉的大馅饼。澶渊之盟后,宋朝统治集团推行“重文轻武”“以文制武”的国策,“忘战去兵”“武备皆废”,武臣被排挤,文臣掌握了支配权,内部斗争加剧,表面一片歌舞升平,底下却暗流涌动、危机四伏。
按说,北宋的军队人数并不少,《水浒传》中林冲就是80万禁军教头。禁军是中央的直属部队,最主要任务就是保卫京城。可在靖康元年,当金兵统帅宗翰率领6万兵马围攻东京开封时,城内宋军起码还有二三十万,却无力抵抗,宋钦宗无奈只得投降。为什么是如此结局?那时宋军人数很多,据研究有一百多万,因军费不足,便允许军队经商。此风一长,军官忘记“不怕死”的本分,痴迷“发财”,军队训练废弛,使部队战斗力大大削弱,那些花拳绣腿怎能抵挡训练有素强悍勇猛的金军呢!
重视经济、文化并无可厚非,但文武之道绝不能偏废。两宋的皇帝恰恰忽略了“两手都要硬”这个“硬”道理,耳朵里听的都是“庆历新政”和“中兴”的谄媚赞歌,沉醉在骄奢淫逸的温柔帐中,早把虎视眈眈的异族放在脑后。心里盘算的是皇位安全,唯恐武将拥兵反叛,领兵元帅都由文官担任。像范仲淹、沈括都曾领兵驻守延州,与西夏军进行多次战斗。还有更让人不解的是,谁领兵皇帝脑子里都会打一个大“?”号,朝臣的勾心斗角加上自己排遣不了的怀疑,每出战都要派自己最亲信的宦官去当监军,战与不战、怎样战都得监军同意,这种建制怎能适应瞬息万变的战场!
320年的两宋,就像是一头没有牙齿的老虎,面对的辽、西夏、金都是凶猛的猎犬,战斗自然是败多胜少。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辽兴宗兴兵索取周世宗时收复的关南10县,宋仁宗自以为国大钱多,为“平息”给辽朝各赠银、绢10万。西夏看到宋朝像块肥肉,辽朝能吃,我也要吃。庆历四年,出兵侵宋,宋军大败,不得不议和,“赐予”西夏银5万两、绢13万匹、茶叶2万斤,节日还另有赠予。皇帝的大方,也让大臣们阔手仿效,将“寸土必争”的古训抛之脑后,元祐元年,我实在不忍提的文坛大腕司马光、文彦博就将安疆四寨割予西夏。到靖康兀年,金兵强军压境,宋钦宗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求金退兵,金朝未可置否,第二年攻破东京,貌似强大的宋朝禁军纷纷土崩瓦解,北宋最后的两位皇帝徽宗、钦宗作了俘虏,最终惨死在东北五国城中。宋南渡后,高宗只怕金军打过长江,很快订立“绍兴合议”,每年向金贡银25万两、绢25万匹,沾沾自喜着“中兴”盛世,真让人心痛!
当今世界并不太平,拉拢、围堵、挑衅、恐吓……此时研究一下两宋兴衰也许会给人敲响一记警钟。
2014.3.27—4.4于新华园
(原载2014年10月28日《西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