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高宝军散文集《乡村漫步》
我的眼前常常幻化出这样一幅图景:洛河岸边的万家灯火都已熄灭,只有政府大楼里还亮着一盏灯。一位脸色凝重的汉子正挥汗如雨辛勤劳作,一边是贯彻精神部署工作的报告、讲话稿,一边是让心灵自由飞翔的散文。时光老人似乎特别眷顾这位汉子,他在政务与创作两方面都取得优异成绩。一个从政的人,忙里偷闲,闹中取静,静中求悟,始终保持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旷达心态,是很不容易的。
我说的是高宝军。
前些年,我第一次读到宝军的散文时,就感到这是一个很有才气的人,出手不凡。果不其然,近年来,他的散文连篇累牍的面世,而且不时在全国有影响的刊物上露脸,很快成为散文界令人瞩目的新星。后来认识了他,才知道他的本职工作相当出色,为人正直淳朴。他不仅是县上的笔杆子,在全市文秘圈内也是佼佼者。交往多了,读了他的不少作品,对他有了更深的认识。古人说“文如其人”,读他的文章,仿佛看到一个生机勃勃的青年费力地向着险峻的山顶攀登,他在政务方面游刃有余,在文学创作上也步步登高。
他的散文清新、纯朴、敞亮、自然,既透出一种人格、智慧、境界方面的大气,又显示出散文的思索、学识、阅历、本真的意味。
吴起,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只是塞上不见经传的小镇。到了1935年,由于中央红军长征落脚到吴起,这里才走进史册,陕甘宁边区于1942年设立了县治。
高宝军出生在吴起农村,工作后又从农村走到县城。他的大多篇什都是写吴起的,乡土的风貌、童年的回忆、城镇的场景、家乡的父老、出游的见闻以及对亲情、友情的憧憬与讴歌,确实都描摹得情理交融,充满了浓厚和深沉的沧桑之感。在《吴起,一幅精美的画卷》中,他热情讴歌这个过去贫瘠荒凉的小县翻天覆地的变化,你随处都能进入“人在园中走,路在绿中藏,村卧林荫中,处处景色新”的境界,“吴起,你真的展开一幅精美的画卷,让人怎么也看不够!让我们从红色中走来,向绿色中走去,永远徜徉在吴起这块神奇美妙的土地上……”在《长城抒怀》《吴起列传》《烽火台断想》中,让人看到吴起的厚重。他崇拜家乡的美景,挚爱生他养他的土地,不仅是城镇乡村的巨大变化,而且从荞麦、沙棘、毛头柳、山羊肉等具像中也生发出深深的情。家乡在他品尝、回味的过程中被诗化了、美化了,呈现在读者面前的都是闪闪发光的珍珠。对于吴起从“红色”到“绿色”的变迁和飞跃,他着笔不少,让人感受到历史的脉动,情不自禁地赞颂这个“全国县域经济提升速度最快百县(市)”“西部百强县”“陕西经济社会发展十佳县”“陕北地区石油产量最大县”“省级精神文明县城”“省级卫生县城”“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县”……
宝军是乡村的歌者。他善于把握生活中的新变化,挖掘人类在历史前进步伐中的真实感受。青春岁月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作者的青少年时代充满了苦涩的记忆,甚至不得不在高中辍学。然而,作者以善良和坚强,以强大的乐观精神在似水年华中发现那些让人鼓舞和欣慰的因素,坚持自学,努力工作,不仅获得党校在职研究生学历,也在社会大舞台上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我把乡愁寄明月》《老家情结》《逝去的时光》《当临时工的日子》中记录了自己成长的经历。《家乡的柠条》《玉米垛》《山沟沟回荡着信天游》等篇什则是对陕北山水草木民俗的讴歌。他的亲情散文写得自然,写得平易近人,而且讲究细节,讲究情景与情绪的扑捉。往往看似平常的文字,便营造出一种氛围,一种意境。他写父母的,特别是《奶奶的棒捶》那篇,选材精当,构思新颖,读后余味无穷。
吴起,作为县城的历史不长,我50多年生活在这块土地上,极少有人谈起这里的历史。文人们在一起聚会,常戏谑地说吴起没有历史。然而我没有想到,宝军却在悄悄挖掘研究吴起的历史。书中《边塞朔风》的文章,就是他的成果。他像是一个孤独的高原拓荒者,在荆棘荒草中开掘,苍茫的荒野尽管还很大,但他毕竟开出了可以收获的良田。
挖掘,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却不容易。吴起,尽管古老,但历朝历代的文人忽略了她的存在。没有一部可称为史迹的县志,即使有些蛛丝马迹也淹没在卷帙浩繁的史籍之中。翻阅史籍,那工程量可无法计算,仅一部《宋史》就有40册之多。看他对古城堡的考证,从《史记》《资治通鉴》到《宋史》《明史》《延安府志》《志丹县志》《定边县志》《靖边县志》《华池县志》……以及古代的演义小说,他不知读了多少本书,要找一点与吴起有用的资料,真如大海捞针。我知道,他先写了本《吴起古城寨堡》,又将部分文章写成了散文,以扩大影响。从谋划到写作,得费多少精力,得做多少考证?像《烽火狼烟宁塞城》中的杜总兵墓,考证后,否定了《延安府志》《延绥镇志》以及不久前新出的《延安市文物志》记为杜文焕墓的谬误,证实此墓为杜桐之墓。像铁边城、琵琶城、田百户城、锁阳城等,他都纠正了民间传说中的错误。这样的散文,比起写心目中的一点感受、一处场景的文章要艰难得多,但他完成了县内所有城堡的考证,这不仅是散文写作的可喜收获,也是文物考证工作的重要成果。
在这部文稿中,收录了不少的游记,显示出作者对此种体裁的钟爱。
目前,游记在散文的花圃里是最热闹的一片花。可是,真正有韵味的游记并不多见。特别是网上,固然不乏佳作,但那些靠艳遇、美唇、裸体来吸引眼球的是称不上美文的。宝军可以说是一个带着思想的行吟者,他的走南闯北大多是带着工作任务的,但他不是“到此一游”就满足的人,善于扑捉景点在自己心中激起的灵感、哲思和精神,轻轻松松地把最生动最亮丽最有冲击力的东西拎到读者面前。好散文是需要悟的。特别是游记,更要悟。只有让心灵宁静下来,不为名驱,不为利动,伸展思想的根须,触摸事物的本质,打开启悟的闸门,才能写出不是应景的好散文。宝军的游记虽不是篇篇珠玑,但多篇游记已探求到正路。他刚刚行走在西藏的路上,倏忽又奔驰在呼伦贝尔大草原;在井冈山看“红”思“绿”,又去花海林涛的汉阴踏青……洛阳白园,有白居易的墓地,多少人来到这里联想的是他动人的诗歌,而宝军却想的是他光明磊落,正直无邪,刚直中寓有温婉,坚韧中稍杂恬淡,荣达而不自傲,贬谪而不自卑的品格。诗人反对厚葬,死后盗墓者进去后得到一顶腐朽了的乌纱帽和一双高筒靴外,再什么都没得到,但他对后世留下3800余首诗,将永远活在人心中。在《徜徉龙门石窟》中,作者介绍了武则天轶闻,加大了文章的文化品味。在他的域外游记中,虽然只是走马观花,但他不是平平淡淡地写景,而是通过景观追求文化色彩,追求情致韵味,将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的风貌展现在读者面前,像钓饵一样钓起人旅行的兴趣。
宝军是个志向高远的人,未来更有大显身手的舞台。散文是最善于包容的文体,期待在今后的岁月里,作者有题材更加纷繁、篇幅更加厚重的美文不断涌现。
2008.8.16—9.12
(原载《乡村漫步》)
支援西藏,担任普兰县委书记的高宝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