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德朝印象
认识邢德朝是通过我的挚友赵熙介绍的。那年,赵熙说西安有位诗人叫邢德朝,要编一本《陕西文化人》画册,向国内外介绍陕西的文化人,名单中有我。正巧我有公务到西安,邢德朝听说后即赶到我的住所。第一次见面,他给我的印象是五大三粗的身材中透出一幅儒雅之气,快言快语使人联想到干练和泼辣的性格。就在宾馆的那间客房中,他摆弄着照相机给我拍了张照片,拿了我准备的资料就匆匆离去,似乎又有什么任务在等着他。不久,《陕西文化人》中就登了那张照片和我的介绍,在高兴之余向他表示感谢。
命运之神常常在捉弄人。当我的事业正兴旺的时候,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把我从人生的峰巅摔到了谷底。在厄运当头的日子,不知遭受了多少冷箭和白眼,造谣中伤者有之,落井下石者有之,幸灾乐祸者有之,打翻在地恨不得再踏上几脚者有之……从宾客盈门到“门前车马稀”,强烈的反差使我尝到人间冰冷的滋味,我曾不至一次地向朋友哀叹:“人间岂有真情!”
突然,一天接到邢德朝的电话,说《陕西文化人》要再版,上次的照片不理想,介绍的文字也有些短,让重新再寄资料。这事对我来讲是一件大好事,但我并不想因我个人而影响人家的画册,就不假思索地说,我的情况你知道吗?会不会对你有影响?立时传来他爽朗的笑声,他说,情况他都知道,你一生为党工作大家有目共睹,再说我介绍的是陕西文化人,你是应该有一席之地的。我很快把照片和材料寄去,画册自然不久面世。
收到画册我沉思良久。在我遭受不白之冤的日子里,我过去的一些熟人,包括得到我帮助和提升的一些人,尽量回避与我见面,甚至躲之唯恐不及。我自以为熟悉的报纸主编们过去常在一起开会,也常常称兄道弟,几个人这时也变幻了面孔,寄去的稿件石沉大海,或者以种种冠冕堂皇的理由拒绝。而邢德朝与我只有一面之交,为何竟不避风雨,敢于仗义?这只能是他为人的正直,他有一颗坚持正义的心。我想到了南宋诗人刘克庄的《贺新郎》词:
国脉微如缕,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未必
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
“未必人间无好汉”,这话说得好!邢德朝算得上是尘世的一条好汉,我与他的接触多了起来,也渐渐走近了他。
好汉邢德朝不单是一位摄影家,首先是一位文化活动家和编辑家。当今文坛多的是生活窘迫的文人,少的是在商海大潮中搏击风浪的文化活动家。邢德朝靠着他的侠肝义胆、靠着他的赤诚勤勉,很快在占城西安营造出一个强大的磁场——陕西金石书画院,一出面,就有数百名文化人响应,有作家、画家、书法家、企业家……囊括了陕西文化界的精英。他不但编出四辑《陕西文化人》画册,还陆续编辑出版了大型书画集《陕西文化人书法作品精选》《长歌的岁月》等,印刷精美,投入市场后反响强烈。并编印了定期刊物《艺坛》《穆柯寨》,刊发优秀文学作品和书画作品。同时,他还承揽编辑《古都文萃》《醴泉作家》等文学刊物,并将在陕作家、诗人的优秀作品汇集成册,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了《陕西诗歌选集》,为沉默的诗坛吹来一股清新的风。他像一块磁铁,吸引了不少文化人和他一起举办丰富多样的活动,在黄陵矿区,在铜川矿务局,我看到他组织的几十名书画家为矿区挥毫泼墨,这些文化活动不仅提高了书画家的声誉,对于当地的经济发展定会起到无法估量的作用。
好汉邢德朝并不是鲁莽的“挥拳者”,他本身就是文学的多面手。从十几岁时他就迷恋着诗,出版了《关中》《年轮》《钟鼓楼诗情》等诗集,还写了不少散文,如散文集《朋友是座山》等等。
文化活动家、编辑家、著名的诗人和散文家,摄影家……别人给他戴上的一长串头衔使邢德朝的形象更加丰满,也使人们对他更加亲近。我只想补充一句,他还是肝胆相照的最可信赖的朋友,这也许是在当今世界最难得的。
(原载《艺海观潮》)
刑德朝(左)与陈忠实、骞国政等文友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