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认识的李凡一和她的自传
人生是一部书。打开李凡一的遗著《回首往事》,立即随着她的足迹走进那已往的波澜壮阔的岁月,整整两日的阅读,羡慕、激动、崇敬、感奋、沉思……她的形象越来愈高大,我发自内心地呼喊:这才是真正的共产党人!
我与李凡一相识于1965年。那时我在延安师范二附小当教师,她的儿子冯毅恰是我班上的学生。学校要求班主任对每个学生进行家访,和家长建立互动关系。知道冯毅妈是地区妇联主任,他爸也是什么局长,我的心中不免忐忑。参加工作不长的毛头小伙并不知道主任、局长是多大的官,胆战心惊地到地委半山的她家去拜访。进门后,个子不高的李儿一非常热情,又是泡茶,又是让座,可惜我那时还没喝过茶,只是互通情况。在这个间隙,我扫视了她家的窑洞,啊,这么大的官,家里陈设和普通家庭没多少区别,非常简朴,只是三屉写字台比我们用的两屉桌显得有些高贵。老李问长问短,使我感到暖烘烘的。此后,她也来过学校回访,使我们的关系更亲密一层。
不长时间我调到延安报社当记者,报社与地委紧邻,虽然没在一起工作,见面的机会多了,她总是笑眯眯地问候,十分谦虚。在我的印象中,她似乎整天忙:忙碌碌,心心眼眼都在工作。1966年,全国红卫兵大串联,我受命去采访。到地委时看到好几批红卫兵正要求接待,老李站在他们中间苦口婆心地解释着,我看她口唇都有些干裂。原来,她担任了地委文革办公室副主任,接待就是重要工作。那时的延安城不到10平方公里,每天来的红卫兵成千上万,有的坐车来,有的步行,甚至半夜到,要吃饭,要住宿,不少还要盘缠,我想,昼夜团团转也应付不了!唉,她这个官真是辛苦。1977年,延安因大雨山洪爆发,几条街道被淹,我们都投入抗洪救灾的劳动中。那天,我们正在大街上清理淤泥,她领着一拨人走来检查。我看她裤子上衣到处是泥巴,两眼通红,一定是为救灾在日夜操劳。
有一位领导说:“李凡一一生的最大兴趣就是工作。”这话一点也不过分。她说过,党培养了我,我就要为党为人民奉献一辈子。她办事深谋远虑,干净利落。从1948年开始从事妇联工作,1949年担任延长县妇联主任并召开了全地区第一次妇代会,因工作突出,出席了陕西省和西北局的第一次妇代会。1950年担任延安地区主持妇联工作的副主任,后又担任地区妇联主任,宣传婚姻法、培养妇女干部、和同志们一起自买产包学接生、大办城乡托幼组织——她做妇女工作整整30年,至今在妇联系统传诵着不少她的佳话。
1968年延安地区革委会成立后,她调到延安县(今宝塔区)当革委会副主任。正县级的职务当个副主任,她丝毫没有怨言,满怀热情地跑到南五社指挥部抓工作。那时没有汽车,她又不会骑自行车,每次下农村都是步行,只有在集中评比检查时,靠别人的自行车带她。就这样,南五社的几十个村子都留下她的身影。
在那段时间,我从她嘴里得到几个重要线索。一个是她介绍在南泥湾插队的北京知青罗燕军,带领知青小组和村民搞科学实验,使多年低产的水稻、玉米、谷子亩产分别达到600、800、400斤,并被推选为党的九大代表。还介绍了三五九旅老战士刘宝斋带领群众劈山填沟造出80亩坝地,使玉米亩产上了千斤以及写出轰动全国的抒情长诗《理想之歌》的高红十等,我由此受到启发,多次采访北京知青,先后为《人民日报》《北京日报》《人民中国》(日文版)等报刊写出《谱写延安青年运动的新篇章》《宝塔山下任驰骋》等长篇报道。还有一次,我去延安县采访碰到她,她招呼我说,给你介绍一个人物,是长征老红军王明德,转业后不回家乡,落户到临镇公社临镇大队,先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70多岁后辞去支书却和另外一个老人培植了60多亩果树,我又抽暇去采访。过了不多时,我看到《人民日报》刊登的本报记者采写的《南泥湾补课记》,报道了她为改变南川面貌专程去王明德和不少农民中求教的事迹。在南川,许多村民提起她都夸“那个女县长可不得了,对人好,有新招,一定能把南川的事办好!”
1979年,李凡一调到地区纪检委,开始抓平反落实政策工作。我们单位也有几个人需要落实政策,都是经过她的手解决的,不少重新工作后的人都称她是大清官。她有一颗善良的心,对历次运动中被错误处理的人十分同情,常为平反冤假错案仗义执言,即使个别领导从中阻拦,也要坚决按政策办。有一件事我至今印象深刻。在极左的年代,地区运输公司有一人因为历史上有点问题被开除并下放农村,苦难让他贫病交加不幸去世,紧接着妻子也去世,留下三个孩子艰难度日。可在落实政策中,单位有不同看法,迟迟不能解决。她亲自调查,澄清事实,坚决为其平反。看到三个孩子无依无靠,又亲自找交通局领导做工作,把老大安排成通讯员。这事让孩子们感激涕零,老大带着两个妹妹跪倒她面前,坚决要把一只小鸡送给她,她不忍冷落孩子的真情,硬塞给孩子15元钱了事。想想当今,腐败分子动辄贪污数千万甚至几亿元,李凡一是多么鲜明的对比!
记不清是上世纪90年代的那一天,我去采访原地区林业局长阎万选。他和几位老干部退休后在王家坪桃园创办了永春苗圃,我觉得这些老同志永葆青春的事迹很感人,就到桃园采访,却看到李凡一和七八位干休所的老干部个个汗流浃背,也在园子里劳动。
我疑惑地问:“您们干休所的怎么也在这里劳动?”
“我们是苗圃的成员。”
我有些纳闷。没听说有她呀?她悄悄把我拉到一边说:“老阎被查出癌症,人手紧了,总不能让这个园子荒了。我们所的这些老同志都愿意为延安的绿化再出一份力。”
后来我了解到,她离休后担任了干休所自管小组组长,常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人离休了但思想不能离休,要用对党对人民的忠诚,为人生画上圆满的句号。离休的老同志都和她一样的,愿意在有生之年发挥余热。在她的带领下不顾年迈体弱,不管身患疾病,用自己的汗水每年给延安建设提供几万株松树苗。此外她还担任延安精神宣讲员,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宣传延安精神,受到青少年和来延游客的热烈欢迎。
往事历历在目。今天捧读她亲笔撰写的《回首往事》,我才知道她出身书香门第,爷爷是陕甘宁边区常驻议员,父亲是革命烈士。她虽然文化不高,但在革命队伍里刻苦学习,竟写出这样一部思路清晰叙写慎密文笔朴实而又能激励人心的作品。她是延安妇女界的领军人物,是延安干部队伍里的佼佼者,是令人仰慕的典范。当冯毅要我为本书写序时,我真是惴惴不安。她是我们这代人的长辈,是我们后辈人的榜样,要我评价很难准确。可盛情难却,我只能写下我所认识的李凡一,也许与时下的“潮流”有些相背,但这是真实的李凡一,永远追求光明的她永远活在我们心里。
2012.9.14—9.19于西安枫林绿洲
(原载《回首往事》)
今日王家坪桃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