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k href="/Uploads/book/15780154153404/OEBPS/Styles/stylesheet.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head> <body> <h2>心似弥勒连广宇</h2> <div class="img-center"><img alt="" class="img40" src="/Uploads/book/15780154153404/OEBPS/Images/228-01.jpg"/></div> <p class="bodytext">张史杰逝世一周年,他的孩子发信要我们写一点回忆。说老实话,写回忆我还没有资格。一是他是延安日报的老领导,他当政时,我还未去报社,没有直接在他的领导下工作,自然说不出个子丑寅卯。二是他年长,是我的前辈,在他面前我是后生晚辈,只有尊敬。尽管认识的时间不短,但都是蜻蜓点水式的接触,更谈不上回忆。但在我人生道路的42年中,他的影子无时不在我的身前身后显现,他成为我人生的楷模和标尺。</p> <p class="bodytext">提起史杰(按新闻界的惯例只称其名),眼前就出现一位身材魁梧、满面笑容、双眼中闪射着慈祥的光芒的长者形象。</p> <p class="bodytext">长者张史杰常说:“我是从延安清凉山上下来的!”清凉山是新闻山,当年的《解放日报》《边区群众报》就诞生在这里,《延安日报》也从这里起家。张史杰是新闻人,提起他,我不由联想起清凉山石窟中的那尊弥勒佛,想起那透彻人生的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有人可能会说,你怎么能把一位领导干部和弥勒佛拉在一起?</p> <p class="bodytext">纵观史杰的一生,可能有为官清正、勤于政务、忠心不贰、广播善缘……等评价,盖棺的结论自有组织去做,我只是从一个社会的“人”、独立的人说一点感受。</p> <p class="bodytext">也许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以为,人,不管你的官当得多大,首先应先做好人,才能谈到做好官。可惜我们所处的时代,由于“左”的影响根深蒂固,“整人”成了一种流行病,使不少人亵渎了“人”这个称号。有的人官当得不小,但心如蛇蝎;有的人如墙头草,见风使舵,嘴里吐不出一句真话;还有的人,一切只以自己利益为准,为此造谣中伤、落井下石什么事都干……张史杰不是弥勒,但从人性的角度看,从做人来看,他的好心肠人所共知,是人们心目中的弥勒,他可以称为大写的“人”,是好人,当然也是党的好干部。</p> <p class="bodytext">1965年,我刚调到报社时,常从老同志的口中听到史杰的名字。遇到棘手的事,他们常会说“史杰那时候……”谈起他,都说他心肠好不整人。特别说到1957年“反右”时,报社3个年青记者丁工、兰草、苏若望接过一些所谓的“右派”言论,也在报社贴出大字报。定案时,上级主管部门指示要把3人定为“右派”,何况那时各单位都分有“右派”指标。可张史杰层层向上申辩说3人只是言论偏激,不应定为“右派”。在当时的高压政策下,全国有多少知识分子遭到厄运,省内各报社都定了不少“右派”,唯独延安报没定一个“右派”,这在全国可能算凤毛麟角,而张史杰敢于伸张正义、特别是在大风大浪中不随波逐流坚持实事求是的作风传为佳话,令后人敬仰。</p> <p class="bodytext">1975年,我进入延安报(当时叫延安通讯)的领导层后,一些老同志在言谈中勉励我向张史杰学习。在此后20年领导报纸工作中,我自觉地把他当作我的标杆。虽然我没有他那样大的能力,但为人赤诚从不整人的品格我继承下来。也许是为人较为相近,心有灵犀一点通,接触也就多了起来。</p> <p class="bodytext">他在延安县当领导的那些年,正是70年代,我曾随他采访过几次。一次不记得中央发表了什么文件,省报点名要延安县的报道,同时还要配发县领导和群众学文件的照片。我接受任务后去找他,说明来意他似乎不大乐意,说“报道么还能组织!”他是老新闻,自然对这种做法有自己的看法,但那时兴这一套,也可能是照顾我这个后辈的情绪,犹豫了一阵答应了,带着全体常委到枣园,按上面要求拍了照片很快发表在省报上。在大搞农田基建的那些年,他不愿在山上摆阵势,深情地说一亩川地要顶几亩山地。原来他看准了改造延河,要让弯弯曲曲的延河顺河道流,将那些没有边际的烂河滩改造成水浇地。不久,我到河庄坪公社李家湾工地去采访,看了现场,我觉得这是真正地为群众谋利益,就以《顺直延河道》为题写了报道,他高兴地说你们总算看到延安县的成绩了。不记得是那一年,延安县召开农田基建现场会,他邀请我去参加。我跟着他们的队伍几乎跑遍了20多个公社,看到了群众中蕴藏的积极性,又作了报道。在此期间,他发现了典型人物赵官印,推荐给我。我步行几十里采访了这个人物,写出了《贫下中农的硬骨头》的长篇报道,先后在陕西日报、人民日报刊登,新华社向全国发了通稿。当我读他的回忆录《在黄土地上奋斗》一书中,我才知道他当时顶着多大的压力。在他立志建设双百里林带和开发万花山景区中,我也多次参与宣传。今天看着浓荫覆盖的百里延河,徜徉在万花山的牡丹园中,使人不由不想起史杰在这些项目中的远见卓识和花费的心血与汗水。</p> <p class="bodytext">史杰有一首诗云:“20年县官未移动,宦海沉浮两鬓秋;两次打倒又爬起,忠心耿耿为人民。”他的一生历尽坎坷,特别是因1977年延河特大洪灾受到处理,可以说在延安引起强烈反响。政界的事就是如此微妙,当一股风刮来时,有的人总是推波助澜,有的人罗织罪名趁机整人。处分决定下来后,我也搞不明白,工作主动负责半夜起床了解洪情的两个人包括史杰在内处理得很重,而另一位没起床的领导处理得较轻。我觉得这是工作的失误,是人民内部矛盾。在我主持的《延安通讯》刊登处理消息时,我请示了地委主管书记毛生铣,在三位被处理人的名字后面加了“同志”二字,而省报和其它新闻单位发的报道都没有这两个字。报纸出来后不几天,我见了史杰,他感慨地说:“你们报上的这两个字对我安慰可大了,到底是老同志理解我。”这点小事他记在心中,他复职以后还几次提到。我想,如果心中没有大爱、如果性格中没有本真,是不会有这种感情的。</p> <div class="img-center"> <img alt="" class="img80" src="/Uploads/book/15780154153404/OEBPS/Images/230-01.jpg"/> <p class="tuzhu-center">遆靠山(左一)与延安地委副书记乔尚法和作者合影</p> </div> <p class="bodytext">突如其来的厄运使史杰从地级领导跌落成省文物局办公室主任。一次我去西安开会,和史子正专程到文物局看望他。他住在省文化厅招待所的一间小房里,看到熟人他显得很高兴,马上提出一瓶酒,打开一袋花生米,拉过一把椅子当餐桌,三个人对饮起来。酒不是好酒,但情是真情。席间他开玩笑说:“银笙,我看你不像个文人。”我说像什么?他说:“像个搬运工。”那时我确实长得粗壮,说的三人哈哈大笑。停了一阵,他说,“你还能写,我给你出个题,写一本小报总编的小说。”他一点题,确实让我激动了好长时间。上学时,曾读过前苏联的一本长篇小说《我们的记者》,在他的激励下,我又搜寻了《大报记者》等有关写编辑记者的小说,只是命运的几次变迁,这个计划搁置下来,辜负了他的一片好心。</p> <p class="bodytext">在那次小聚餐中,我曾问他以后怎么过?他坦然地说重操旧业。没过两年,我就收到他编写的《奇特的世界》等四本书,后来又看到他编写的《铜川览胜》《陕北春秋》等著作,他的文学才华终于在晚年放出光彩。</p> <p class="bodytext">作为领导干部,他是优秀的;作为朋友,他是绝对可以信赖的。我有个妻外甥当时在宜君县的农村派出所工作,因爱人在铜川市内,几年要求调到铜川一直未如愿。我试着给在铜川当副市长的史杰写了封信说明情况,没多久他就告诉我事情已办妥。没想到这样一件私人的小事,他竟那样认真负责,解决了两人两地分居的困难,让我们全家人感激不尽。</p> <p class="bodytext">张史杰一生的功绩甚多,他工作过的地方干部群众常念及他的许多好处,人活到这个份上是该知足了。他在诗中曾有“方圆曲直后人评”之句,我以及不少朋友对他的评价是:好人、好干部、好领导,不知冥冥中的他是否能听到?</p> <p class="bodytext-right">2006.5.9于黄陵</p> <p class="bodytext-right">(原载2006年第2期《宝塔山》杂志)</p> </body> </html></body> <script> $(function(){ //隐藏这种标签 <h1 class="chapter-1">第一部</h1> $("h1[class^='chapter']").css("display","none"); $("h2[class^='chapter']").css("display","none"); $("body").imagesLoaded() // .always( function( instance ) { // console.log('图片已全部加载,或被确认加载失败'); // }) .done( function( instance ) { var height = $(document).height() + 100; $(window.parent.document).find("iframe").css({"height":height+"px","visibility":"visible"}); $(window.parent.document).find(".jiazaidh").css({"display":"none"}); }) // .fail( function( instance ) { // console.log('图片已全部加载,且至少一个图片加载失败'); // }) // .progress( function( instance, image ) { // console.log('每张图片加载完'); // var result = image.isLoaded ? 'loaded' : 'broken'; // console.log( '加载结果 ' + result + ' 图片地址 ' + image.img.src ); // }); }) var temp = ""; function setStyle(type,data){ if(type=="fontsize"){ $("body").css("font-size",data); } if(type=="fontcolor"){ console.log(data); $("body").css("color",data); } if(type=="scrolltime"){ //计算滚动时间 clearInterval(temp) console.log(data); if(data==0){ return false; } temp = setInterval(scroll, 40); function scroll() { var top = window.parent.document.documentElement.scrollTop || window.parent.document.body.scrollTop; top = top+parseFloat(data); window.parent.scroll(0, top); var actualTop = window.parent.document.documentElement.scrollTop || window.parent.document.body.scrollTop; if (top != actualTop) { clearInterval(temp) } } // var time = $(window.parent.document).height()/100 * data; //$(window.parent.document).find("html").stop().animate({ scrollTop: $(window.parent.document).height() }, time) } }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