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快递!”随着敲门,快递员送来一个大盒,这是外孙女马婧晶寄来的。打开一看,真是一个惊喜!里面满满当当地装满各式月饼,并分包成莲蓉、蛋黄、抹茶、枣泥、奶黄、五仁,还专门给我寄来无糖的绿豆月饼。这不是在商场买的,而是正上大学的外孙女亲手做的。捧着这盒礼物,我百感交集,有关月饼的往事历历在目。
国人十分重视中秋节,而中秋却与月饼紧紧连在一起。月饼是元代以后逐渐风行全国,遗憾的是,古人写中秋的诗词极少写到月饼,且大多抒发的是“愁情”。月饼也曾给我带过愁苦,但更多是欢欣。记得那是困难时期,买月饼得凭“票”,家里没票,父亲急得没办法,只好买了几个糖萝卜做成馅,没那么多白面又加了些玉米面,在做饭的锅里烙成月饼。那月饼像石块那么硬,但年少的我仍吃得津津有味。后来我工作了,为了给自己子女们烙月饼,专门买了一口削价的缺一只耳朵的大鏊子。每年妻子提早备料,中秋前夕,全家人在一起做月饼,揉面、包馅、压模子、上鏊子烙,要做大大的一脸盆,然后一天天分给孩子。
后来,生活好了,市场上的月饼品种也多了,自己动手做月饼的人愈来愈少,我们家的那一套器具早丢得一干二净,三个儿女自然没人再去劳作。没想到,到我家的第三代,却有人喜爱起“劳动”,这让我惊喜不已。
女儿打电话告诉我,外孙女为了学会做糕点,跑了北京好几个大商场,买了烤箱和其它器具,又四处寻找各种食品的配方,根据这些配方准备原料。先试着做了几次糕点,大受家人和亲友的称赞,从此兴趣大增。中秋前夕,急匆匆四处采购,要向曾养育她12年的外爷外婆表达心意。她利用星期天从早晨一直忙绿到晚上,累得腰酸颈直。这期间,我曾打电话让她不要浪费时间,安心学习。并开导说一来社会竞争激烈,二是九零后的孩子大多想的是高职、出国什么的,谁还愿意自己劳动呢!再说,商场的月饼堆山一样,何必再自己做呢?可外孙女说,人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做好,就是毕业以后到社会上也要靠自己的一双手。我就要从最基本的事情上起步。再说,现在月饼中添加剂太滥,我做的绝对环保……她的话令人感动,看来她已默默啃读着人生这本永远也难读懂的书,也许她的想法不合潮流,她毕竟长大了。
面对着中秋明月,全家人打开她寄来的月饼,悠长的香味顿时四散开来,大家都惊奇,从小没学过家务的她怎么能做出这么好的苏式月饼,个个形状精巧,色泽妍丽,看一眼都让人流口水。做了多年月饼的老妻激动地说:“我是做不出这么好的月饼,比市场上的都栓正!”最活跃的小孙子尝了这种又吃那种,咂咂嘴,装出一副权威的样子说:“油而不腻,香甜可口。”像咀嚼圣果一样,慢慢地尝,细细地品,全家人都感到今夜这月饼味道最美、最甜、最够味!
2011.9.7—9.8
(原载2011年9月15日《西安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