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延安日报》《风流人物》开栏的话
仰望夜空,满天星斗。时光在秋夜的漫漶中如溪水渐渐远去。30余年的记者生涯,成百成千次与采访对象对话,使我结识了许许多多时代的骄子和普通人。我的生活变得绚丽多彩起来,常常用饱含真情的笔,去讴歌身边一个个平凡而伟大的人物。静静地躺在床上,一闭眼就沉入往事的回忆之中,那些鲜明的形象浮现眼前,时而似滚滚波涛冲击胸怀,时而如潺潺细流沁人心脾。
英雄——每个时代的符号,代表着一个闪光点,一段历史,一种非凡的意义。时代造就英雄,英雄推动时代。当花开花败一季又一季时,我们发觉真正的英雄如同那厚实的土地上的松柏,不会随着岁月的流失而凋零,而是更坚韧地接受考验,让人不由得肃然起敬。
我崇尚英雄。对历史上做出过特殊贡献的人物不仅崇拜,而且也树为自己的标杆。记得上世纪70年代初,我们去采访陕甘宁边区特等劳动英雄郝树才,那样一位著名人物,谢绝了留城工作的安排,住在延长县谭石原村的简朴窑洞里,吃的是玉米面窝头,多少年风里来雨里去,为改变家乡的面貌艰苦奋斗。我们在他家里住了3天,深深被他的精神所打动,很快写出了长篇通讯《昔日“气死牛”,今日火车头》。像这样的人物还有不少,仅笔者采访过的如韩起祥、姚士旺、李新安、郭志清、张清义、王明德……他们的名字镌刻在宝塔山的山岩上,他们的事迹永载在延安的史册中。
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在我们生活的延安,更多的是默默奉献的普通人,他们是平凡的,但同样创造出不平凡的成绩,为延安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抒写着自己的人生价值。我和我的女儿师晓岚多次采访过原地区医院针灸大夫郝金凯,他1958年从北京自愿支援延安,一边为群众排除病痛,一边进行针灸研究,写出了《经外奇穴图谱》等著作,轰动了国内外。我根据他的事迹写的长通讯《探索针灸奥秘发展祖国医学》在《北京日报》和《光明日报》同时刊登,使更多的人了解了郝金凯,也了解了延安。多年的新闻生涯,使我有幸结识了一批来延插队北京知识青年朋友,像孙立哲、丁爱笛、张革、栗建国等的事迹至今还被人们传颂。虽然过去了40年,但他们说起我在《人民日报》写过的《谱写延安青年运动的新篇章》《宝塔山下任驰骋》的通讯仍津津乐道。还有汽车拖着火龙奔驰的邢西安、写了五十九封平安信的宋彩玲、拥军大娘吴彩玲、环卫女工冯春荣……我都为宣传他们的感人事迹尽了自己应尽的责任。
时代在赋予我责任的同时,也为我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走近他们、了解他们,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忠贞于自己的信念。对祖国对人民的爱是他们共同的情感,为大多数人谋利益是他们共同的目的。恩格斯曾说过:“勇敢和必胜的信念常使战斗得以结束。”坚定的信念是他们战胜艰难困阻的力量,也是他们追求取得事业成功的源泉。
这些人物的另一个共同特点,是他们不计报酬的奉献精神。他们具有“有一份热发一份光”的情操和“我为人人”的生活理念。他们为黄土地付出的是青春、是汗水甚至是生命,因为他们和所有延安人的共同努力,延安才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也赢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让我们钦佩的还有他们的勇敢。孙立哲在土窑洞里点着煤油灯为病人做手术不可谓不勇敢,在“一大二公”的年代坚持责任制的子长县的农民不可谓不勇敢,摸着石头过河勇立潮头的开拓者不可谓不勇敢。他们的付出,有的是金钱,有的是地位,有的是名誉,有的面临的是监禁,他们先有“识”,即对人对事对前途对命运的独特见解,然后产生“胆”,勇敢地面对社会面对人生,在充满荆棘的道路上开辟出自己的路来。
值得庆幸的是,在庆祝建国60周年的时候,《延安日报》在珍藏版上开辟出数页来宣传他们,也许遗漏的还有不少,但毕竟描画出延安人的光辉群像,谱就了一个时代的交响乐章。
革命先烈以鲜血和生命换来我们的社会主义。前面的人已为我们劈开一条金光大道,今天的我们应该献给明天和后人一些什么?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改革开放,百业兴旺,我们不仅要记住英雄模范的名字,更要学习他们的精神,我们失去的是威胁着我们子孙后代的贫穷和落后,我们得到的将是一个崭新的世界。
2009.8.31于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