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石峡峪的山上,云起雾涌,沟壑纵横,山林郁郁,心旷神奕,那种开阔、那种舒朗是永生难忘的。
谁能想到,石峡峪中那座普通的木炭窑有那么多的吸引力,竟然会摇撼着神州世界。
那已是40多年前的往事:因为给省上会议整理一份先进材料,我和同事白喜全一起来到安塞县楼坪公社。这里是张思德烧木炭牺牲的地方,而且全社的工作也不错,我记得材料的题目就是《踏着张思德的脚印前进》。写完稿子,老白说:“咱们也应到张思德牺牲地去祭奠一下。”第二天早晨,我们就顺着当地人指的山路走去。
林,越走越密:路,越走越小。纵横交错的杂树、葛藤、野草几乎把路淹没了,但我们还是摸到了目的地。
半山的土崖下,一孔不大的土窑,红卫兵们用木牌写上“张思德同志牺牲地”,窑口不大,但里面不算小。我和老白在山坡上采了两束野花,编成了花圈,恭恭敬敬地献在炭窑里,又深深地鞠了三个躬。在那一刻,我们是虔诚的、没有杂念的,灵魂深处在颤栗,自觉不自觉地回忆起张思德的一生。他这个贫苦农民的儿子,参加革命后,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却不居功自傲,只干着平平凡凡的工作——一个警卫团的战士。为了首长们过冬,自觉自愿地来到这深山中烧木炭。木炭窑里面较大,但进出的洞很小。我见过他留下来的那张照片,窑口只能象狗一样爬出爬进。那时没有饱饭吃,没有暖衣穿,他却心甘情愿干着这辛苦的工作,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他到底为什么?就是为了革命能早日胜利。面对他烧木炭的炭窑,仿佛面对着灵魂的清洗机,面对着一面镜子,照出了我身上的许多“小我”来,主动在内心不时寻找着和张思德的差距,用“完全”“彻底”的尺子丈量着自己的人生。我相信,人们来到这里看一看,想一想,就会心地澄净,懦弱的会变得勇敢,气馁的会振作精神,这就是炭窑深印我心中的印记。
那是波涛汹涌的年代,也是中国人疯狂的年代。毛主席的“老三篇”成为每个人每天的必修课,不少人都能朗朗背诵,“狠斗私心一闪念”成为人们的口头禅……40年后重新回顾那段历史,为什么“左”能在那时到达巅峰,除了“四人帮”利用领袖的崇高威望外,人民群众对领袖的“无限崇拜”和对党的热情期盼不无关系。这些留待那些理论家和历史学家来研究吧。
石峡峪的炭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木炭窑,张思德也只是中央警卫团的普通战士,他牺牲后,毛泽东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光辉演说,使张思德成为“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典范,从而走进几代中国人的心巾。
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也是人民群众的愿望。在数千年的中国文明史上,“民”一直是一个永不泯灭的主题。夏禹倡导“政在养民”,周公主张“敬德保民”,孔子在《尚书》中说“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孟子认为“民为本,社稷次之,君为轻”,因此,千多年来就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比喻。直到1944年9月8日在中央警卫团追悼张思德的会上,毛主席发表《为人民服务》的讲演,明确阐明了“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历史又走过了40多年,但石峡峪一行一直在我的心中珍藏。这些年来,尽管有过被朋友出卖的愤、被人误解的冤、被人造谣的恨、受挫折的痛,种种郁结长使人躁动不安,但一想到石峡峪和张思德,心境立即走向平和,比起张思德这些又算作什么!疯狂年代中“狠斗”的过激做法固不可取,但为人民服务的要求却不能减弱。面对现实常有许多担忧,“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为办护照跑断腿,为办营业手续被折腾……恐怕每个人都有切身体会。特别是那些所谓的高级“公仆”,嘴上讲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可在背地里动辄贪污受贿几百几千万元甚至几亿元,用老百姓的话说“腐败不仅令人触目惊心,范围之广已波及到班组长”,这种现象与共产党的初衷有多少差距!
如今,全国正开展群众路线教育,“为人民服务”该回归本位。安塞县已在张思德的炭窑前立起了纪念碑,我想,应让更多的公务员去瞻仰这一特殊的纪念地,也盼望更多的当政者到这里走一走,吸一点气,充一点电,主动经受心灵洗礼。
(原载2013年11月19日《西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