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摇篮,是熔炉,是起点,人们把多少优美的赞语献给她。
我敢说,没有哪一座学校能培养出这么多的栋梁之材!
1992年5月12口,李铁映同志回延安,我有幸成为陪同人员与他交谈。说到记忆最深的事,他说是安塞白家坪,他是在那里上的延安保育小学。说到此,他眼中闪着激动的泪光。后来,他专程看望了那所学校,并题下了“延安保小”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
在春光明媚的日子,我去拜访白家坪。
出安塞县城顺延河下行不到五里路,就到了目的地。延河在这里拐了个大弯,一排排石窑洞在川道里显露着陕北特有的风情。柏油路的下面,是一座座白色的大棚,使山村透出浓浓的现代气息。
冯生刚作为县方志办主任,对当年的保小是熟悉的。他站在公路旁,指点着说,这棵大槐树是建校初期的教室,如今仍长得苍劲蓊郁。这里是当年的医务所,过去这里还有伙房和饭场,修公路时都拆除了。大礼堂是保小师生心目中的圣殿,在1947年胡宗南进攻延安时被破坏了,只留下残迹,“保小礼堂”的石匾现在珍藏在延安革命纪念馆。
我问:“还有哪些遗址?”
他指了指半山腰:“上面那些土窑洞就是当年老师和学生们住的地方。”
沿着山路攀登,那些土窑都废弃了,只有几孔石窑是当年的教导处,仍然在默默地迎接着游人。
这是一页发黄的历史。是特殊年代的特殊学校,然而又牵动着多少游子之心!
1937年3月,以徐特立同志为校长的鲁迅师范学校附设了干部子弟小学班,成为保小的前身。1938年10月,陕甘宁边区成立了战时儿童保育院,1939年2月搬到白家坪单独建校,改名为“陕甘宁边区儿童保育院小学部”,简称“保小”。一直到1947年三月,胡宗南军队大肆进攻陕北后撤离。据担任过当年保小教务主任、校长的郭青老人回忆,保小的教师大多是从马列学院、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和延安大学毕业的学生由中央组织部选派来校执教的。学生中有父母在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中牺牲的革命遗孤,有父母在抗日前线和蒋管区做地下工作者的子女,红军在长征途中收容的红小鬼,地方干部县委书记、县长以上的干部子女,其中有毛主席的侄儿侄女,刘少奇的子女,林伯渠、张浩、方志敏、肖劲光、谢子长、扬献珍、丁玲的儿子和刘志丹的女儿。这些革命的后代在这里接受教育,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步。
我接触过好几位保小的学生。谈到当年,他们一个个眉飞色舞心潮难平。刚开始办校是很艰难的,老师们绞尽脑汁挥洒汗水,硬是把一个只有四五十孔废旧窑洞建成一个颇具规模很有气派的红色儿童乐园。没有桌椅,每人坐一个小板凳,膝盖上放块小木板当桌子。没有纸,干脆用沙盘练字。没有笔,就买一个笔尖绑在一根小木棍上当钢笔。没有墨水,买一包绿矾放在小瓶里,掺上水就成了墨水。孩子们都知道,学习是革命赋予自己的政治任务,不管是什么环境都坚持学习。即使是行军途中,在间歇时间也要上文化课,大树就是他们的教室,上墩就是凳子,膝盖就是课桌。
然而,国民党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给边区造成极大困难,生活非常艰苦,学生们也和边区军民一起参加大生产运动。他们唱着“你弹毛来我捻线,织下了毛衣送军营,你拿锨来我拿锄,种瓜种菜又种豆。生产起来齐动手,自力更生把国救……”教职员工组织起来喂猪、放羊,自办磨坊、粉房和酒场,学生上山开荒种地、背柴。当时实行供给制,每人每年发灰布单衣一套、兰布棉衣一套、单、棉鞋各一双,孩子穿衣服很费,总是破了补、补了破。为了节省鞋子,有的孩子干脆在热天打赤脚板。那时候学生年龄悬殊大,大同学就照顾小同学。团结友爱,刻苦学习。十来岁的娃娃就开始学习毛主席的《论持久战》,他们记住了“今天在战斗中学习,明天为国出力,新中国要我们来建立”的教导,知道世界上最神圣的事业就是“为人民服务”“实现共产主义”。战争期间,学校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支前、劳军、自卫、防奸,配合后方土改、生产等活动。革命实践培养了对革命的感情,锻炼了革命意志,都决心做革命的后备军、未来国家的主人。
党中央和边区政府对学生们十分关怀。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常询问学校情况,朱德总司令和任弼时同志都到过学校,谢觉哉老人和王震等都专程看望过孩子们。边区军政干部过着军事共产主义生活,每人每天只供应一斤半小米,2钱油、3钱盐、一斤半煤,但对孩子们破例照顾,不时分配一些大米和面粉,还给少许津贴,使孩子能健康成长。
最让孩子们记着的是那清清的延河。夏天在这里洗澡游泳,冬天常去那里溜冰。星期天他们常去那里玩耍,在河滩里找石头磨棋子下棋,找青石板石块磨制石板石笔写字,有时还抓小鱼、小螃蟹玩。吃的延河水,游憩在延河之滨,他们是吃着延河水长大的。
发黄的历史凝固在上世纪的四十年代。当年的孩子已经成为古稀老人。他们中不少人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像李铁映、伍绍祖、谢绍明、曾宪林等省部级以上干部就有近20名,还有不少成为国家有贡献的专家、作家和学者。缅怀过去的岁月,他们激动万分,睡梦中常回到白家坪那简陋的土窑洞。
在当年保小的旧址上,现在仍屹立着一所新“延安保小”,那是当年保小的学生、如今生活在香港的云大棉先生捐款16万元重新修建的,现有学生400多,在安塞县也算叫得响的学校。
当我漫步在山间小道上,老人们的回忆像电影一样闪现在眼前。这是一所最朴素的学校,但也是一所最令人难忘、最值得大书的学校。没有哪一所小学校能倾洒这么多的阳光和雨露,没有哪一所小学校能在风云变幻的岁月里留下这样深的印痕。生活从这里起步,连同那难忘的日子一起都珍藏在历史的典籍之中吧。
2004.5.1
(原载散文集《安塞履踪》)
李铁映、秦新华夫妇回延安
今天的延安保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