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是延安的丰收季节,糜谷黄了,大枣红了,一园一园的苹果用笑脸和纯香把秋色装扮得更浓艳了。人们不仅喜爱季节的十月,更崇敬心灵中的十月。对于中国人来说,十月是一个特殊的月份。57年前的十月一日,共和国昂首挺胸地站立在地球之巅;1976年十月,粉碎了“四人帮”,阴霾滚滚的祖国翻开新的一页。对于延安人来说,十月还有另一层深意,1936年十月,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会师陕北,宣告了长征的伟大胜利,这一震古烁今的奇迹成为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的转折点,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天地。
英雄的十月,胜利的十月!十月,延安到处都是欢庆的海洋。十月,深深刻印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
我走进十月的延安。
在庆祝长征胜利70周年的口子,到处彩旗飘飘,到处花团锦簇。身穿五彩衣服的秧歌队、腰鼓队把一腔深情、豪情、激情抛洒在延河两岸。不少单位都组织纪念会、座谈会,不少地方举办有关长征的摄影、绘画、书法展览,缅怀红军的丰功伟绩,传承长征的革命传统。被斯诺称为“红都”的志丹县(原保安)排练了大型晚会《红都颂》来纪念这一特殊的日子。国家旅游局和陕西省政府主办、延安市委、市政府及省旅游局承办的“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主题活动于10月1日正式开幕。10月3日,“穿越黄土地,红色延安行”的一批志愿者来到延安壶口瀑布,高唱着《保卫黄河》等经典歌曲,使不断升温的“长征热”热上加热。
几十年在这块土地上生活,我知道,延安人与老红军们有割不断的深情。几百名身负重伤的长征老红军落户延安,在水乳交融中成为延安的一员。我也曾采访过不少老红军,听他们讲过红军的许多故事,岁月的风雨虽然冲淡了记忆的底片,但好多影像却越来越清晰。
“锣鼓响秧歌起,黄河唱长城喜,陕甘军民传喜讯,征师胜利到吴起。”长征的落脚点吴起县,当年迎接的是一支疲惫不堪、衣服褴褛的“叫花子”队伍。可就是这支队伍,在毛泽东指挥下,在吴起胜过山下打了一场“切尾巴”战斗,消灭尾追的马鸿逵、马鸿宾等国民党军队一个骑兵团、击溃三个团,为长征划上了完满的句号。战后,毛泽东召开会议高度评价“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吴起人民和陕北红军看到来了为老百姓的朱毛红军,连夜动员,捐粮2、5万公斤,猪羊500多头,还有几千斤羊毛和成百匹布。从此,“军民团结如一人”使陕北苏区越来越大越来越强。
长征是史诗,长征是绝唱,长征精神伴着中华儿女缔造出一个又一个辉煌。历史把无以替代的历史地位赋予延安,延安理所当然地把这一历史时刻当作盛大节日年年纪念。
在这个喜庆的日子里,最激动的是那些健在的长征老红军战士。我来到延安八一敬老院,见到了90岁的刘天佑。她15岁参加红军,过草地时她的另一战友永远陷入泥沼之中,她几次给我讲到这件事,每次都老泪纵横泣不成声。这次,老英雄一见我就激动地说,她做梦都没有想到,今年的1月27日(腊月28),胡锦涛总书记来到延安,没来得及去宾馆,就径直来到八一敬老院看望她们。当总书记双手捧着2000元慰问金交给她时,她激动得泪花在眼中打转,半晌说不出话来。总书记说:“当年你们跟着毛主席,跟着共产党,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你们是党和人民的功臣,党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你们的历史功绩。”这些语重心长的话语至今萦绕她耳边。
八一敬老院的另一位老红军邬家珍已经92岁,16岁参加红军,在过草地时不慎陷在稀泥中,多亏战友们前拉后扶才脱离险境。到延安后她和丈夫杜伯阶结婚。丈夫也是长征老红军,曾担任过中央食堂的司务长,和毛主席结下深厚友谊。1984年丈夫临终时,叮咛她有机会一定到毛主席纪念堂看看。她有病住在女儿家,当我去拜访时,她满脸笑开了花。她说,今年迎接长征胜利70周年,真的是喜事不断,然后板着指头叙述着:胡总书记来延安时,她有病住医院,可总书记惦记着她,托人转给她2000元慰问金,希望她保重身体健康长寿。陕西拥军模范张娟娟今年6月看望她时,知道她春节没见到总书记很想去北京转转,就精心策划筹集资金,8月7日陪她去了北京,又一次瞻仰了毛主席遗容,在天安门广场观看了升旗仪式。8月25日,听说开国元勋子女“重走长征路”活动团要来延安,邬妈妈提前一小时赶到宝塔山,见到了周总理的侄女周秉德和彭德怀、徐向前、罗荣桓等老一代革命家的子女,还和他们合了影。9月初,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长征组歌》公益巡演来到延安时,演员们不顾劳累到敬老院为她们演出……老妈妈兴奋地说,能活到今天,真让人高兴,长征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长征已成为人们的集体记忆,许多普通的延安人都用各自不同的方式抒发着自己的情感。农民艺术家李福爱是个爱说爱唱爱逗笑的人,曾为多位中央领导表演剪纸。她告诉我,她从小就听惯了红军的歌曲,一心要把红军的精神宣传给更多的人。这个安塞县的普通农民孤身来到延安杨家岭革命旧址,为游客一边唱歌一边表演剪纸。当我看到她拿出的一迭迭精美的红军剪纸,唱着“二月里来刮春风,江西上来个毛泽东……”的歌曲,把人们又引回到那火红的岁月。
走进延安,我感到今年迎接长征胜利70周年的活动真是高潮迭起,一潮更比一潮高。
为纪念长征到吴起,吴起县在街中心修起了宏阔的长征广场,周围的浮雕墙和矗立在场中的纪念柱上,都是再现长征情景的图案。县委书记薛占海曾带我一幅幅观赏。他说,广场成为凝聚人民群众的中心,长征精神成为吴起前进的动力。当长征组歌巡演团要到吴起时,群众用松枝在陕甘交界处搭起欢迎的彩门,像迎接当年红军一样,用鲜花、米酒、鞭炮表达自己的心情。9月2日,成千上万的吴起人民涌到吴起广场,来重温那段悲壮的岁月。当演员桐瑶、康曦动情地唱起《十送红军》,走到前排就坐的5位陕北老红军战士面前,桐瑶看着饱经风霜的老红军,把脸贴在89岁高龄的宗世善脸上,嘴里唱着“紧紧拉着亲人的手,红军啊”,这一声动人魂魄,表达出在场群众的心声,使不少人感动得流下热泪。在吴起我看到一组数字,吴起人民发扬红军的光荣传统,在建设新农村的大道上迅跑,2005年,完成国民生产总值21、1亿元,财政总收入11、2亿元,成为跨入西部经济百强县之一,被誉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这个县山大沟深,过去被讥为“延安的西藏”,短短几年发生这样的变化,确实是长征精神和延安精神的巨大威力。
我走在延安的十月,到处彩旗飘飘,到处捷报频传。不仅仅是吴起,整个延安都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9月30日,西部大通道内蒙包头至广东茂名的高速路在陕西境内的黄(陵)延(安)段全线贯通,成为圣地实现大跨越的“黄金通道”,是向建国57华诞和长征胜利70周年献上的一份厚礼。听着山间震天的锣鼓声,我深深地感到,英雄的十月胜利的十月,不正是新长征雄浑、豪迈、大气磅礴的革命交响乐中最动人心弦的乐章!
(原载2006年10月14日《北京晚报》)
长征组歌巡演团演员演唱《十送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