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泉,一个蕞尔小县,人口只有六万,除一道洛河川,周围都被森林包围着。这样一个小巧玲珑的地方,在历史上却是有点名气的。
战国时期,魏国在这里设立雕阴邑。秦惠文王八年(公元前330年),秦王派大将公孙衍率兵攻魏国。那时,秦国还未强大,占据的只是陕西西南部和甘肃东部,而魏国占着今山西、陕北和河南一些地方。秦军北上直趋雕阴城下,魏军无备,仓促应战,兵败雕阴,被迫将关中东部和陕北的15座城池划归于秦,退出潼关,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这就是有名的雕阴之战。秦统一后,可能是纪念这次大捷,将雕阴邑上升为雕阴县,屹立两千多年,始终成为一个县治。
雕阴改为甘泉是唐朝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的事,起因是因为隋炀帝的一次意外发现,此事在《延安府志》和《甘泉县志》中都有记载。
隋炀帝常常在巡游时到山林中打猎,一日,他途经府村(今甘泉县府村),发现一美女薄姬,就选纳为妃,并在府村修府建镇,成为皇帝的行宫,炀帝每年都来此游玩居住。
一年盛夏炀帝又来府村,薄姬陪着炀帝上山打猎。当来到神林山上,突然发现奇鸟一对,胸頚白、脚尾红,羽冠似扇子,娇小美丽,声音格外清脆。薄姬从未见过此鸟,撒娇要抓一对活鸟。为了博得妃子的欢心,炀帝令随从紧追不放,自己也一直追到山下,不见小鸟,却见山崖上出现一股山泉,离地丈余,飞流激射,清澈透亮。泉旁长着一片榆树,可谓天下绝无仅有。榆树的枝上长满10厘米左右的“刺”,叶子都长在刺上。可能是泉水造就了它,非此沟不能生长,若把刺榆移到山顶,刺榆也会死去。泉不远处有一小村落,散居几户人家。
炀帝一行追了一架山,自然腹中饥渴。村民们听说皇上驾到,那敢怠慢,端水沏茶、杀猪宰羊,热情招待圣上。炀帝一喝觉得茶味醇香甘美,顿时神清气爽,竟比杭州的虎跑泉水还好。村民们介绍说,这泉水真如神水,用此水做肉,五黄六月放三天三夜也不霉坏;用泉水做出的豆腐,能用马尾提起来;沏茶更是清香光滑,隔夜不腐……炀帝大喜,当即赐名此泉为“美水泉”,此村为“美水沟”。并下圣旨,把美水泉水定为皇宫用水,平民百姓不得入内,令县令派人不时把水运往京城长安。为防假冒,水桶上必漂一枝泉旁的榆树叶为证。一直到唐朝安史之乱,美水泉一直是御用皇泉。
美水泉水清澈甘甜,仿佛天降甘露,清雍正年间延安知府吴瑞写诗称道:
仆仆芬车马,甘泉饮美泉。
云根开石窍,玉液助吟鞭。
不羡卢仝辟,还思陆羽煎。
风声双腋下,犹觉兴留连。
唐玄宗登基后,每天喝着美水泉水,也是赞叹不已。这位风流天子不知那一天心血来潮,将古时的雕阴改为甘泉县,并加固城防。据光绪《延安府志》载:县城“唐天宝初建,倚伏陆山,西阻洛水,周三里三分,高二丈六尺,土筑,池深一丈,炮台八座,南北二门,南曰永安,北曰永定,北有瓮城……”从此,甘泉的名字就一直延续下来。在美水泉旁,立有明代张霖修复美水泉的碑记,“邑以泉名邑方兴”,“自秦及唐,名宫之地不一,而名其邑者惟此”,可见以泉水作为县名的寥寥无几。
美水送长安,遥遥六百多里,山路崎岖,苦:不堪言,每天,送水人肩挑畜驮,一站一站,冻死、锇死、累死、打死,不知多少人死于送水途中。后一位县令被送水弄得天天不得安宁,也不忍百姓遭此痛苦,一天夜里亲带驿卒以官印封泉,“遂锢其泉”,上报朝廷泉水干枯,变为“干泉”,贡水才结束。
安史之乱后,大诗人杜甫北去投靠灵武的唐肃宗,他当然知道这里的美水泉,不辞辛苦,绕道进入沟内,目睹飞流激射的泉瀑,又饱饮泉水。听到人们讲说的运水苦难,愤慨涌于胸中,提笔在山崖上题写了:“驿骑雕阴六百里,忍叫害焉复劳人”的诗句。士子任叙典在《甘泉歌四章》中也悲叹曰:“隋皇罢幸自年年,万壑千岩当咽填。传语乡人休苦贡,玉泉今日胜甘泉。”
全国解放后,地方政府重挖美水泉,从占刺榆下的泉眼处挖出了玉质官印,为过去的传说提供了证据。现在的美水泉水已流入寻常百姓家。泉水不仅酿出了美水酒,还造出了誉满九州的甘泉豆腐十等系列产品,说不定你的餐桌上也有用这贡水制作的美味呐。
2008.11.22—11.26
(原载2009年7月6日《陕西日报》)
今日甘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