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拾起来的记忆,就像飘落在岩缝中的尘埃,然而,那尘埃总是撩拨着我敏感的神经。
我是在这座小城里出生并读完初中的。那时并不知道陕北的荒凉,只知道小城是个“旱了九州收了柳沟”的好地方,重重叠叠的山被密密的山林包裹着,南河、西河汇集在县城边名曰仕望河,终年都流淌青草气息的清凌凌的水,成为陕北少有的绿色飘带。我们常将针烧红弯成鱼钩,去河边钓那钓不尽的泥鳅,或挽起裤腿在石头下搜寻藏匿的八条腿的螃蟹。当收获丰厚心满意足走近南城门时,城门洞匾额上的“古丹州”三个鲜红的字格外耀眼。
明明是宜川县城怎么城门上是古丹州?
大人们说,就像人穿的衣服,今天是这件,明天又换成了那件。
这话印象极深。小城换过多少衣裳呢?
小城的风貌我印象极深,城墙围成一条小船,东、西、南、北街和正街、中山街齐聚了小城的繁华。观音殿前的说书摊、火神庙里曲折的蒲剧、东门外驮碑的石龟都诉说着历史的沧桑……这里有慵懒的阳光、有缓慢的生活节奏、有品咋不尽的文化、也有平静祥和的表情,小城给我最惬意最舒适的怀抱,让我长出飞翔的翅膀和无数的梦幻。后来做起了文字工作,自然积攒了政治、历史、文学等不少书籍,闲来翻翻,也就知道了故乡的根根梢梢。
其实,县城在史册上有名已经很久了。上古时期,大禹治水就从宜川壶口开始,留下了《尚书·禹贡》中“禹治水,壶口始”的记载和“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战国时期,魏国所属的上郡有一城叫定阳邑,宜川城是否定阳邑已无从查对,但辖区属定阳无疑。秦惠文王十年(前328年),慑于强秦压力,魏国被迫将河西地献给秦国,定阳归入秦的版图,设立定阳郡和定阳县。在《汉书》地理志中,上郡辖23县,其中就有定阳。而《魏书·志六》中则明确记为:“定阳郡,兴和四年置。旧属东雍州,延兴二年分属焉。”
南北朝时期,由于匈奴南下,陕北一带战火纷飞,县境的版图不停变化,一会设立义川县,一会又置云岩县,还有什么安平县、汾川县,《周书》中记载,直到西魏废帝三年(公元554年),改汾州为丹州,《元和郡县志》还注明“是以丹阳川为名”。
既然叫丹阳川,肯定与牡丹有关。那时的丹阳川遍布野生牡丹,每到4月,姹紫嫣红,芳香冲天,无怪乎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在《洛阳牡丹记》的第一句就说“牡丹出丹州、延州……而出洛阳者,今为天下第一。洛阳所谓丹州花、延州红、青州红者,皆彼土之尤杰者”。看来,洛阳牡丹的老祖宗竟在我的家乡,可惜的是,不知是气候变迁还是乱挖乱采,这一胜景除《县志》有录外,早已随风飘去。
唐玄宗天宝元年,丹州曾改为咸宁郡,这名称又与大将渾瑊连在一起。我曾写过一篇《山中有三冢》的散文,介绍了他的事迹。《旧唐书》中记载:“浑减,皋兰州人,本铁勒九姓部落之浑部也。”在代宗广德二年(公元764年)唐代著名蕃将怀恩谋反,纠集回、吐蕃等部数十万人进攻长安,浑瑊就率勇猛骑兵200人冲锋陷阵,前后交战200余次,斩杀蕃军5000余人。建中三年(公元779年)冬,北方藩镇朱滔、淮西节度使李希烈等起兵反唐,叛军直逼长安,德宗只好带500多人逃往奉天城。万般无奈,德宗义下旨请被朝廷撤职的大军阀朱此领兵勤王。谁知朱此也不是好东西,趁机和叛军合在一起,竞在京城长安称起大秦皇帝,改年号“应天”,接着又派兵进攻奉天。
唐王朝处于生死存亡之际,金吾大将军浑瑊赶来护驾。但乱箭飞石不断飞入城内,昼夜如雨,城中死伤甚众,不少人都断言城破在漏刻之顷,德宗急得大哭。浑瑊请求皇上发给他空白告身,带领敢死队冲出城去,马蹄击溅,刀枪碰撞,杀的血流成河,和勤王大军一起击败叛军。叛乱平息后,他被封为咸宁郡王,封地就在丹州。记得年少时,曾多次到南门外南寺湾的浑王庙去玩,也读过唐代著名诗人高适《送浑将军出塞》和明朝延绥巡抚曹琏的《过宜川偶成》诗,“城头画角三四声,匣里宝刀昼夜鸣”,“最好城南忠武记,令人读罢思悠悠”一直铭记在心,我等作为王爷的邻居还有一种说不出的自豪。
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因为赵光义当了皇帝,为避他的名讳,将丹州辖下的义川县改为宜川县。然而,北方崛起的女真族建立了金朝,于1127年攻占丹州和延安府。据《金史·地理志》载,在延安设鄜延路,丹州仍为刺史衙门,辖民13078户。可好景不长,忽必烈率领的元军于1230年在令家乡人引以自豪的黄河壶口岸边凿坑树桩,架设铁索桥,飞渡黄河,又攻占陕北,在1269年将丹州并入宜川县,古丹州从此渐渐淡出史册。
宜川除有钟灵毓秀的地理形胜外,也有丰厚深奥的历史人文。宜川自汉武帝始,教育一直在陕北处于领先地位。宋代理学大师张载曾任丹州云岩县令,首创崇圣书院,并定期办班讲学。后州城宜川也办起州学,在陕北也许是最早的。过去,宜川读书人多,据史料的不完全统计,从宋代到清末,小县出的进士、举人就有100多人。近年来教学质量大幅提升,高考升学率名列全市13县区前矛,在陕西的大地上有了名气,可庆可贺。另一可歌可颂的是崇祯年间,因宜川遭灾,八位宜川籍的知府联名上书皇帝要求减免税负,这为民请命的举动触怒了皇帝,竟下令斩首。因罗汝才年青幸免遇难,却削职为民。他不忍明王朝的荒淫腐败,揭竿而起,率领的起义军很快发展到十多万人,被称为罗霸王,外号“曹操”,成为李自成义军的重要一支,为推翻明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宜川在进入20世纪后,有过两段历史性功绩,。一是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联手,阎锡山把老巢搬到宜川秋林镇,以黄河为天堑,使日寇没一兵一卒越过黄河。二是在解放战争中,著名的宜瓦战役消灭胡宗南的主力部队28000多人,击毙军长刘戡,彻底扭转了西北战场的局面。
自我懂事起,每每谈到丹州,常有一种怅然难忘之情。丹州在过往的岁月里,是少数民族与汉族相互交融的古城,长期形成的勤劳宽厚崇文尚武的血脉浇灌了一代又一代宜川人,也哺育了我等子孙。已丑年元宵节,我回故乡小住,曾两次逛遍小城的街巷,城扩展了许多,过去低矮的瓦房被幢幢高楼大厦所代替,往日凸凹不平狭窄的石板路也变成宽阔的水泥路,现代式样的路灯和彩虹桥把夜晚镶嵌成五彩缤纷的图画。旧时的印迹找不到了,我心中涌起无名的怅惘。但看到人们生活随社会的发展而提升,古朴的老城洋溢着时代浪花,心中又泛起阵阵欣喜。历史总向前发展,新代替旧是必然的,现代化的步伐谁也阻挡不了。应该补充的是,1989年将县城原驻地城关镇恢复为丹州镇,在古城宽阔的大街上能回味、咀嚼、领悟,也觉得十分熨帖。
2008.11.19—2009.2.22
(原载2009年6月15日《陕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