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一脚踏在沮河边的土地上,一种圣洁的、幽远的氛围就笼罩了你。对面是莽莽苍苍似桥一样的桥山,满山的翠柏似千百个飘着绿色长髯的老者向你露出慈祥的微笑,既庄严静穆,又亲切温馨,大自然所显示的特有的气势将你不知不觉地融化在桥山之中。
追寻着比远祖更远祖的血脉,感受着比亲情更浓烈的亲情,你,一个小小小小的后辈,一个远隔重洋的游子,早已心怀敬畏,不由得将沾满旅尘的双脚放得很轻很轻。
走上形如“鱼龙”一样、由上万块秦岭河卵石铺设的入口广场,五千年的风烟倏然而过,历史的沧桑灌满心田。眼前是明镜一样的印池,那是当年黄帝盖印的池水,平静、透明、碧绿的湖水将你的五脏六腹淘洗得干干净净。轻轻走过粗犷占朴的轩辕桥,攀上高高的95级龙尾道,迎面是巍峨的轩辕庙庙门。这座上世纪90年代新建的仿汉风格的庙门全由花岗岩整条石柱撑起,歇山顶的屋面上覆石筒瓦,正面悬挂着原国民党陕西省政府主席蒋鼎文手书的“轩辕庙”匾额,既凝重又古朴洗练。
穿过庙门,就到了轩辕庙院。这是一座古老的庙院,所有的建筑都掩映在17株古老粗壮的柏树之中。历史的更迭留下了一长串的记忆:黄帝,姓公孙,名轩辕,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相传五千年前,他联合炎帝战胜蚩尤,建立了中华民族的前身华夏族,并在黄陵一带建立桥国。史籍上记载了他率先民制衣冠、造舟车、养蚕桑、创文字、建医学、定算数、发明指南车……的丰功伟绩,他发现土是黄色,土能生万物,就以土得王,改变了先民迁徙无常的游牧生活,结束荒蛮浑沌,开创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据《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崩,葬桥山”。他仙逝后就葬在陕西省黄陵县的桥山之巅。自秦统一六国后,历朝历代都在这里举行盛大祭祀活动,故而黄帝陵被称为“天下第一陵”,1961年国务院公布其为第一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中的古墓葬类第一号。
在轩辕庙院逡巡,柏树森森,沁人心脾,盎然的古意中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我们的老祖先不愧是顶天立地的巨人。且看那一双黄帝脚印,脚掌是那么大,印痕是那么深,因为他背负的是整个民族,望一眼你将永存心中。再看他亲手栽的那株“黄帝手植柏”,树高19米,树围10米,7人合抱还围不住,无怪乎这里有民谚说“七搂八拃半,疙里疙瘩不上算”。五千年的风雨在它全身雕出深深的沟渠,但巨大的树冠依然蓬勃青翠,连外国专家也惊呼它为“世界柏树之父”。还有挂甲柏,当年承受过沾满征尘的汉武帝的铠甲,如今枝繁叶茂时刻准备迎接更强劲的风刀霜剑。
历史把崇敬写满了碑廊内的碑石,这里有元、明、清朝皇帝的御旨、祭文,有历朝重修的碑记,还有文人学士的题咏,特别是碑亭内陈列的孙中山、毛泽东、蒋中正、邓小平的墨迹,会让你浮想连翩。柏林中江泽民、李鹏等中央领导的题词不仅仅是对黄帝的赞颂,更表达了当代炎黄子孙的共同心声。
庙院内最主要的建筑是“人文初祖”殿,初建于明代,矗立在石阶之上,远望犹如天上宫阙、瑶台琼楼,让人自然想起《阿房宫赋》中的名句:“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屋顶铺着青色的瓦,鲜红的廊柱花格的门窗使大殿古色古香。走进殿内,黄帏遮盖的暖阁内是黄帝的浮雕像,两边摆满了刀枪剑戟和祭祀的器皿。殿门外的香鼎中青烟袅袅,殿内肃穆庄严,这里是神圣之地,跪倒在地就一下子接通了五千年血脉。
越过庙院,就是气势恢宏的祭祀广场。说到广场,不得不追溯到上世纪的九十年代。
1990年4月,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到黄帝陵考察,感到那样一所院落和13亿人口的大国很不相称,就呼吁:“一定要把黄帝陵整修好、保护好,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子孙。”1994年,他又在黄帝陵整修工程的讲话中指出“黄帝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有代表意义的旗帜。而通过整修黄帝陵工程可以使所有中华儿女在共同的祖先面前,搁置一切歧见,找到共同语言,达到最广泛的团结,从而振奋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他的远见卓识启动了黄帝陵整修工程,这也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对先祖陵墓的整修。海内外专家学者参与论证和咨询,提出围绕“雄伟、庄严、肃穆、古朴”的八字方针,保护好现存的珍贵文化古迹,以体现黄帝陵深厚的文化内涵,把陵、庙、山、川、水、城融为一体。海内外人士纷纷捐款,自1992年清明节奠基,先后完成了包括陵园区、庙前区的一期工程和祭祀广场的二期工程。
新建的祭祀广场可容纳5000人参加祭祀。两边对称排着九组大型铜鼎,靠铜鼎处放置着高低不同的旗杆和旗墩,每到祭祀时插满黄色的龙旗和绣着不同部落图腾的彩旗。白色的花岗岩台基上,是用石材建造的祭祀大殿。这座大殿是依照史籍中关于“黄帝明堂”的记载,取九间庑殿顶的高等级型制,建造的既有气势又非常新颖的建筑,前设大“月台”,殿内有屏风墙作“人文初祖”大型浮雕。大殿的顶部是一个大大的圆,从圆中可看见辽远的苍穹。特殊的构造使广场突现了古远和永恒的意义、庄严而神圣的氛围。
瞻仰了庙区,你还得沿着曲曲弯弯的陵道驱车而上,穿越的是遮天蔽日的柏树林。这是一座柏山,也是一座奇山,八万多株柏树在黄土高原上绿成一片特有的自然景观。据统计,有3万多株树龄在千年以上。这些柏树老态龙钟,千姿百态,古今文人墨客吟咏不绝:“黛横半岭,绿堆高岗”“非烟非雾,亦青亦苍”“扶持藉神力,根老似骑鲸”“盘根怒出托负重,孙枝旁挺虬拿空。无碑为柏记年岁,开天辟地洪荒流。”有一位摄影家早出晚归,在柏林中整整呆了一星期,拍摄了近千张照片,把各种形态的柏树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山上绕了一个大大的之字,车停在第二停车场。这时需徒步登山,因为面前是石阶铺成的云路。走不多远,就见一块石碑,上写“文武官员到此下马”,这时,即使皇帝也得下马弃轿,缓缓前行。
猛抬头,有一高台,又有阶梯盘旋,与最高处的龙驭阁遥遥相对,那就是汉武仙台。我突然想到,公元前110年10月,汉武帝率18万大军巡视朔方归来,路经黄陵,备礼致祭。他令士兵一人一筐土,一夜间在黄帝陵对面堆起一座20米高的“九转祈仙台”。旭日东升时,武帝登台焚香叩拜祖先,所有兵士一齐跪拜。遥想当年,桥山、印台山、风岭、南岭旌旗猎猎,军乐阵阵,那气势是何等壮观。且不管武帝是听信术士所说黄帝是乘龙升天的故事欲仿效之,但这是历史上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祭祀无疑,司马迁将此事列入《史记·封禅书》中的重要一笔。
在墓园中,你还可留连那古朴简练、风格凝重的坊、阙、门、亭,但最当紧最能体现虔诚的是到黄帝墓前焚一炉香,再撞响那古老的大钟。
四角飞翘的祭亭后是黄帝的墓冢,高3.6米,周长18米,前面立有郭沫若书写的“黄帝陵”石碑。陵前还有一块小石碑,刻着“桥山龙驭”四个字,意思是说黄帝就是从这儿乘龙升天的。一抔黄土之上,那生生息息的荒草已将土变成了黑灰色,只有一圈砖砌的护栏将拜谒者隔在栏外。墓冢没有华丽的砌饰,也没有威严的石人石兽陪伴,朴素得只有柏林环绕,这里却是黄帝的安寝之地,是黄帝陵、庙的心脏,是世上最美的墓冢。我虽孤陋寡闻,也见过诸多帝王墓葬,没有一座墓有如此之高,它真是华夏子孙寻根问祖的精神高地。
如若你有精力登上海拔近千米的龙驭阁,放眼四望,只见山水相融,浑然一体,山无水不媚,有水就有了生命的流动。山下有一湾沮水,汇成了一个湖又叫印池。山上的柏树苍郁繁茂,地上的湖水清澄碧透。山绿得深、绿得凝重;湖绿得柔、绿得明快。既有洪荒、粗犷、浑厚,以“上”为德的历史氛围,又有翠柏环山、绿茵满地的地理景观,沮河仿佛从柏林中源源不断地流出,不就像我们的民族生生不息,望着黄土高原的这块独特的“风水宝地”,人们只能赞叹它的雄奇与神圣。
自古以来,对黄帝的祭祀从未中断。据《绛史》卷五记载:“黄帝崩,其臣左彻取衣冠儿仗而庙祀之。”说明他一仙逝臣子就把他当祖先祭祀。自后,历朝历代或皇帝亲临,或派重臣来黄陵代祭,使祭祀活动久传不衰。改革开放后,祭祀活动不断升温。每年清明节,由政府出面组织各界群众代表祭祀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中共中央、国务院、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也派代表参加。一年一度的九九重阳节,民祭黄帝陵的仪式也很隆重。此外,不少海外侨胞、台湾同胞、华侨华人还专程来黄陵拜谒先祖英灵,缅怀先祖功德。黄帝陵作为中华民族根之所在和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已成为海内外华夏子孙跨越时空和意识形态,凝聚民族情感,团结全球华人的重要场所和纽带。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更是全球华人心驰神往的民族圣地。让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来跪拜我们共同的祖先吧!
2005.12.23—12.31黄陵、延安
(原载《黄帝陵》摄影集并刊于新西兰《先驱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