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多年前,当那场红色狂飙从黄土高原席卷中华大地时,延安和陕北成了思想洗礼的圣地、代表时代前进方向的灯塔。那场红色革命使延安名震寰宇,四海瞩目。
60年后,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复兴的大潮激荡着祖国大地,延安和陕北又悄悄掀起了一场绿色革命。从红色革命到绿色革命,这是历史的跨越,是从贫穷走向富裕的转折点。
在战争年代,纵横交错的沟壑山梁是保存和养育革命的厚土,可是到了建设时代,它的优势变成了劣势,恶劣的自然条件拖住了经济前进的步伐。
陕北在历史上曾是一个“水草丰美、土宜产牧、群羊塞道、牛马衔尾”的地方。战争的毁灭、过量的承载使陕北变成了裸体的老妪。特别是在“以粮为纲”的年代,人们为了填饱肚子大肆开荒,“倒山种地”成了陕北人传统的耕作方法,山越来越秃,水越来越瘦,沙漠越来越大并不断南移,从高空远望陕北大地简直是一件千疮百孔的和尚黄架裟。
当时光进入20世纪的六七十年代,陕北人民就开始种树种草,防止水土流失。到了90年代,具有革命传统的延安市宝塔区人民探索出以土地资源为依托,以退耕还林还草为突破口,综合治理改变黄土高原面貌的路子,他们把这叫做“生态农业”。榆林市也走出了大面积治理沙漠的新路。
1997年6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姜春云同志来到陕北视察了延安和榆林两市,看到一座座的山改变了面貌,看到一条条的沟治理了水土流失,高兴地向中央写出了《关于陕北地区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的调查报告》。6月18日,党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报告上作了重要批示,充分肯定了陕北的经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了西北地区严重沙化、荒漠化的原因,号召大家“发杨艰苦创业精神,齐心协力地大抓植树造林,绿化荒漠,建设生态农业”,并高瞻远瞩地提出“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
这是西部开发的第一声动员令,吹响了新世纪的嘹亮号角。
9月,国务院在延安召开了“全国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现场经验交流会”,会议不仅肯定了陕北治理水土流失的经验,而且使与会者看到了西部开发的希望。
1999年6月,江总书记来陕西视察,作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又一次实地考察了延安水土流失的治理工作。
为了落实江总书记西部大开发和建设秀美山川的指示,1999年8月5日,朱镕基总理亲临延安视察。他走山村、访农户,与市、县干部座谈。明确提出“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带赈”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政策,还形象地说:“要把当年的兄妹开荒变成兄妹造林”。
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决策鼓舞了陕北人民,成为彻底改变山河面貌的强大动力,从此,秀美山川建设掀起新的热潮。
历史常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60年前,为了打败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延安和陕甘宁边区军民曾掀起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四二年呀么呼嗨,大生产呀么呼嗨,边区的男男女女齐哩哩哩刷啦啦啦索啦啦啦呔,齐动员呀吆呼嗨……”歌声响遍了山山沟沟。
60年后,陕北又重现大生产的火热岁月。英雄的陕北人民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作为改天换地的巨大精神动力,以坚韧不屈的顽强精神在荒凉的高原上绘制出气壮山河的图画。千山万沟,红旗招展,推土机在轰鸣,钢锨在阳光下闪光。
陕北的羊肉鲜美无膻味,是农民的“钱袋子”,但几百万只山羊到处乱啃植被能好吗?为了绿色永存,除了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外,只能牺牲眼前利益,走封山绿化之路。
群众中蕴藏着无法估量的积极性,一旦调动起来就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奇迹。
请看吧,你回山沟沟还能辩出当当年的面目?
东南沿海的人很难相信这一切是人力所创造。
世界银行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专家们面对整修一新的山沟,惊呼“这真是精心雕刻的现代‘金字塔’!”
一架架山变了,一道道水变了,一座座村庄变了。
绿色是生命之源。
绿色是蓬勃的活力。
当新世纪的红日在东方冉冉升起,陕北高原正脱下她破旧的黄衣衫重新在梳妆打扮。光秃的头颅上又长出了青丝,枯瘦的面容又丰满了,破黄衫换上鲜嫩的新绿衣,陕北变得年青了。雕刻过的黄土高原正慢慢变成绿土高原。
非常感谢著名摄影家惠怀杰先生,他既是这一巨变的目击者、亲历者,又是用镜头真实反映这一巨变的纪录者。多年来他不知多少次回到这块养育过自己的土地,在父老兄弟创造的雄浑乐章中忘情的徜徉、扑捉,超越了客体,超越了技术,超越了自我,创作出大批表现陕北变化的瞬间美景以及深具文化底蕴与人文精神的作品。这里所选的几幅照片是他众多作品中极少的一部分,尽管不能反映全貌,但观赏照片,不仅能让我们看到秀美山川的迷人倩影,更能感受到陕北人民贯彻江总书记“批示”精神所焕发出的冲天干劲和伟大的创造力。
(原载2003年第5期《人民画报》)